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推进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社会民众对司法公正有了前所未有的期待。用新的法律理念来看待现行的司法运行模式,发现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司法公正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和近十年来“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2013年初,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司法公正”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法治国部署中最醒目的标志之一。因此,笔者以“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公正的实现”为题,将司法公正的实现置于法治中国建设的背景之下,以期探求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建设之路。 “法治中国”既不等同于建设法治国家,也不是“法治”与“中国”的简单组合,法治中国的提出是法治认识的全面提升、昭示了法治信仰、为改革设计了长远目标。建设法治中国是实现从法律之治向良法善治的转型,是实现从法律大国向法治强国的转型,是实现从法治国家向法治中国的转型。本研究中的“司法”采用狭义说,仅指人民法院的立案、审判和执行活动。笔者认为,“司法公正”包括人民法院公正司法和社会民众认同司法两重含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的民族,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公正思想的形成在深深扎根中国社会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指导,吸收借鉴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以及西方法治先进经验,形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为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公正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精神要义,指出:法律公正是司法公正的前提、司法公正包括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辅之相应制度等;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为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公正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厚滋养,十分重视严格执法、司法的社会效果和司法官吏的素质;西方法治先进经验为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公正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深刻借鉴,非常注重司法改革与创设法律制度、注重将社会民众普遍参与司法制度化、注重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要手段,是保障民生权益的有效方式,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公民法治信仰的主要途径。在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司法公正,从理论层面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即:立法具有法的价值理性、司法制度的设定反映公正、法官具有公正素养、社会民众认同司法;从社会现实考量,必须做到“一个坚持、三个正确处理”,即:始终坚持党对司法工作的领导、正确处理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正确处理司法公正与舆情民意的关系、正确处理司法公正与化解涉诉信访矛盾的关系。 法的价值评价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形式,是法治中国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司法实践活动。本研究采用《人民法院工作报告》赞成情况、2011年-2014年《全国法院案件质量评估分析报告》和调查访谈等主客观材料对法治中国建设中司法公正的现状从公正司法和社会认同两方面进行评价。从公正司法的现状评价看,我国案件总体趋于公正,“司法不公”现象少量存在。从社会认同的现状评价看,社会民众对司法的认同度不高,司法裁判的确定力与执行力不强;产生“司法不公”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司法体制不完善,法律漏洞,法官素质不够高和司法腐败等。产生“司法社会认同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价值观念多元化、法治信仰缺乏,立法脱离现实,司法公开不够、社会民众参与不足等。 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司法公正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科学民主立法是实现司法公正的法律基础、完善司法制度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制度保障、提高法官素质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实施主体条件、增强社会认同是实现司法公正的价值归宿。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立法任务的完成,立法工作永远在路上。一方面,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注重立法的体系化、增强立法的及时性、保持立法的完整性、提高立法的针对性,实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增强法律的适用性,不断提高立法质量,实现立法内容与立法过程的科学化、立法工作的民主化。 其次,司法制度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先决条件,而司法制度又必须借助司法公正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呈现,从制度上解决“司法不公”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行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此外,人民法院可以通过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建立和完善案例指导制度,统一法律适用标准;通过规范自由裁量权、关注案件社会效果、加强审判管理、健全审判监督和规范执行行为等方式,确保严格司法;通过不断改进与人大代表的联络工作、增强建议提案办理的有效性,强化人大监督;通过强化检察监督,真正实现公、检、法三机关相互配合与制约。 再次,法官是法律的具体适用者,法官具有公正素养是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条件。法治中国建设中,需要法官具备高尚品格、担当意识、过硬的司法能力、丰富的审判经验、广博的知识、良好的司法形象等职业素养。对照这些标准,要求:一是法官要牢固树立“司法为民”思想,贯彻群众路线、创新司法为民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二是对法官进行品格教育和法治信仰教育,着力培育法官的司法良知;三是通过加强法官职业培训、发挥审判业务专家的示范引领作用、建立法律职业交流机制等方式,提高法官的司法能力;四是通过司法廉洁教育、改进司法作风、严惩司法腐败,加强司法廉洁。法学院校学生是法官队伍的后备力量,针对我国高校法学教育与司法工作需要严重脱节的实际,可以通过改革高校法学教育课程设置来实现。 最后,社会民众认同司法是法治中国建设中实现司法公正的价值归宿。通过全民法治教育可以有效弥补社会价值观念与现代司法理念之间的断裂,通过人性化的司法裁判、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优化诉讼服务和完善国家救助等措施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通过保障社会民众参与司法、司法公开和舆论监督等方式扩大司法民主为司法认同凝聚社会力量。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应遵循司法规律、坚守司法底线,在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改进和发扬司法民主,以不影响公民的正当权利为限、以保证程序公正为限、以不减损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司法为限、以不削弱法官职业化为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