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跨文化适应研究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加强,越来越多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将兴趣集中在对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理论和应用的研究。但是目前大部分跨文化能力模型构建、培训设计、教学实践大部分是在国外或者多元文化的环境下完成,本土化的跨文化能力研究相对缺乏。尤其考虑到我国英语学习者的巨大人数规模、特殊的教学背景和独特的文化特点,探索本土环境下培养测试跨文化能力的研究路径意义重大。此外,为应对跨文化研究范式多样性和文化概念类别复杂性(例如,Baldwin等学者在2006提出的七种文化类型)带来的挑战,架构一个多层次、多范式的启发式文化模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在复杂全球化背景中提取数据。 本项研究主要探索如何在我国本土高等教育环境中,通过设置描述性和反思性的跨文化采访课程环节,运用定量和定性结合的研究方法,培养和评估学生的跨文化能力。为了研究新型文化模型和课程设置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效果,研究者选择了三组不同文化教学环境下的中国学生:57名国内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生、7名参加国外交流项目的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因为样本人数,作为探索性取样调查)和43名国内上海外国语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107名学生全部选修“跨文化交际”课程(海外组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同步进行),经过系统培训,研究者引导学生实施包含8个步骤的两轮跨文化采访。学生被要求对采访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如采访对象的选择、会面、交流、观察、反思等)进行文字记录,形成作业上交。学生采访对象既可以选择跨不同国籍的异文化成员,也可以选择国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如地域、宗教、种族、性别、年龄差异等)。 鉴于跨文化能力测量的复杂性,本项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研究者选择了国际学术界认可度较高的跨文化发展量表 IDI(Intercultural Development Inventory, Hammer,2012)作为定量的测试工具。定性研究数据包括学生在跨文化采访过程中提交的自我文化故事、采访日志和反思报告等。研究者对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数据进行深度检测,来分析学生在跨文化能力上的发展领域和提高程度。 研究结果显示,IDI数据表明三组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在两个标志性指标“感知趋向”(Perceived Orientation,PO)和“发展趋向”(Development Orientation, DO)上均获得增长,但增长幅度在不同组别和其他独立变量有不同表现。研究表明,不同文化环境和其他独立变量对跨文化能力增长有一定影响,那些跨文化能力较低的受训者比较容易获得较高地增长。此外,与选择跨国界的采访对象和面谈的采访方式的学生相比,选择国内不同文化背景人员为参访对象和选择网络采访方式的同学也获得类似或更高程度的跨文化能力提高。 定性的数据同样表明学生获得了显著的跨文化能力发展,对通过采访获得的跨文化互动和IDI测试反映良好。此外,研究结果展示了一些本土文化的新特征,表明中国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理解和诠释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点,很好展示了学习者自身的文化背景对跨文化能力的影响。最后,研究成果从新评估了此前提出多层次、多范式的启发式跨文化研究模型。研究过程中显现的中国学生的10个跨文化能力发展表征,符合模型的概念设置,表明对模型的初步探索性分析成立,对该模型的检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研究表明理论模型的研究创新、跨文化采访的课程设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培训设计,不仅可以为国内跨文化能力培养和测试提供新路径,更为跨文化能力理论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