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至民国忠、孝、义在祁门县溪头村的伦理实践——以祁门县溪头坞村江氏文书为中心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fu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传统的古代社会是宗法宗族制下的孝悌伦理社会,在国家层面有法律维持其秩序,而郡县以下的是乡村治理,其中宗族治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忠孝节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四美德”,中国传统伦理的其他范畴大都是由此延伸而来。在中国的传统乡村社会,“忠孝节义”也是普通布衣民众经常提起、最为熟悉的,应该在日常生活中遵循伦理规范,探寻它们在乡村的实际践行情况,对把握乡村社会的伦理实态的关键所在。明清时期的徽州乡村社会是典型的宗族社会,作为宗族的自身的治理往往有一整套的宗法制度,更有族规家法对族人进行约束,对各个宗族之间的关系有着协调的作用。除了国家法律之外,并具有一定普实性、公众约束力来调节的民间习惯法,即介于国家法律和地方的道德伦理关系的法。具有最根本道德伦理的约束,特别是各个宗族之间关系的协调共存,伦理关系的例案显得更为务实和直接。尤其是徽州的乡村社会中,各个宗族在努力发展,维系、维护各个宗族和谐发展之外,同时还努力维护协调好与其他宗族的关系,各个宗族都这样那样的为共同生活的乡村社会治理,做出自己的努力,这也是徽州乡村社会千百年来稳定发展的智慧体现。祁门县的溪头坞村是众多徽州乡村社会中的一个小自然村,其人口总数不到三百人,但它至少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村中是王、汪、胡、江四姓共存,从明代一直延续至今,乡村社会结构一直保持稳定,其中与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约束人们行为是分不开的。在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里,还发现了《祁门二都九保溪头坞江氏文书》,它数量虽然不多,但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多有涉及道德伦理实践问题,由于它们都是最为真实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因此为真实地把握溪头坞村伦理实态提供了可能。  根据目前掌握的徽州文书资料情况,再结合到徽州乡村进行实地调查,探究了从清代直至民国,“忠”、“孝”、“义”在溪头坞村的具体践行情况。  本文导论通过对学术史的回顾与梳理为本文研究提供了学术背景。关于徽州文书研究的论文很多,但是这些论文都是利用从徽州文书文献资料,从文献理论到阐述理论,同样伦理学研究的论文也很多,绝大部分都理论性论文,很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伦理学之伦理,其本身就是实践,强调的是实践,关注的是实践,伦理本身就在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社会工作实践中。本文是试着利用新发现的徽州文书文献资料结合伦理学理论知识,与到徽州文书发现的自然村去调查考证相结合,进行阐述。  第一章是祁门县的溪头坞村及其遗存文书,介绍了祁门县溪头坞村的基本情况及其宗族构成情况,和溪头坞村江氏文书的遗存与发现的情况。  第二章是溪头坞村“忠”的伦理实践,阐述了溪头坞人一是履行国家的律令、二是完纳国家的课税。  第三章是溪头坞村“孝”的伦理实践,阐述了溪头坞人敬宗的实践,具体体现着建祠堂、修族谱、重祭祀;和事亲的实践,具体体现着赡养父母、敬让长辈。  第四章是溪头坞村“义”的伦理实践,阐述了溪头坞人相互的体恤与照顾,平等的互助与互动。  
其他文献
马克思关于“物质变换”的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人类社会内部的生态关系。从马克思生存的那个时代起,人类的生存环境就出现了问题。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农业生产的研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契机。凡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科学问题,通常都伴随着新思想、新思路、新发现、及至新理论、新实践,推动着科学进步,促进着科技发展。所
人民是中国梦的核心价值体现,是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在其内涵要素构成上,中国梦是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梦;是政治民主、制度完善梦;是文化繁荣、精神丰富梦;是社会公平、和谐发
宗教修行是指宗教信仰者按照所信宗教的教义、教规来坚定其思想信仰、规范其语言和行为的宗教生活,包括宗教的修行观念和修行行为两个部分。各种宗教修行者之所以愿意苛守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