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一章Nrf2调控线粒体稳态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炎症失控性反应而出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肾脏是脓毒症容易损伤的靶器官,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在临床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即使部分患者幸存出院后也有发展为慢性肾脏病的风险。研究证实线粒体损伤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是细胞拮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此外Nrf2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Nrf2调控线粒体稳态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研究背景脓毒症是指感染引起的炎症失控性反应而出现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肾脏是脓毒症容易损伤的靶器官,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在临床上发病率和病死率极高,即使部分患者幸存出院后也有发展为慢性肾脏病的风险。研究证实线粒体损伤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是细胞拮抗氧化应激反应中的关键因子,此外Nrf2还涉及包括线粒体功能、线粒体生物发生和线粒体自噬的调控,对线粒体稳态的维持起到重要作用。然而,Nrf2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时线粒体相关通路调控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Nrf2在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时表达变化及可能的保护机制研究。研究目的探索Nrf2与脓毒症急性肾损伤关系,以及Nrf2对线粒体稳态的调控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模型构建脓毒症大鼠模型。留取肾脏组织及血清标本,尿素、肌酐水平用于检测肾功能,采用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肾脏组织的Nrf2蛋白的表达,HE切片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2.LPS刺激NRK-52E细胞构建脓毒症急性肾损伤体外模型,验证Nrf2是否激活,采用过表达慢病毒Nrf2转染上调Nrf2,检测细胞损伤指标(细胞活力、凋亡相关蛋白和TUNEL凋亡染色)、氧化应激指标(ROS、MDA和SOD)、炎症指标(TNF-α、IL-6和炎症通路相关蛋白)、线粒体功能相关指标(mt ROS、MMP和ATP)、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PGC-1α、TFAM)、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PINK1、LC3)变化,电镜观察细胞线粒体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共定位(COXIV和LC3)观察线粒体自噬情况。3.Nrf2激动剂TBHQ或抑制剂ML385预处理实验动物;CLP造模后留取肾组织及血标本,检测肾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MDA和SOD)、炎症指标(TNF-α、IL-6)、HE切片观察肾脏组织形态学变化、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PGC-1α、TFAM)、线粒体自噬相关蛋白(Parkin、PINK1、LC3)等变化,同时电镜观察肾脏组织线粒体形态学变化。研究结果1.CLP模型处理,大鼠血清尿素、肌酐水平出现上升,HE染色证实肾脏病理学损伤改变,同时肾组织Nrf2表达上调。2.LPS刺激后,NRK-52E细胞NRF2表达增加,同时核转位增加;Nrf2激活可以缓解LPS可引起细胞损伤(细胞活力下降、凋亡激活)、氧化应激反应(ROS和MDA水平升高、SOD水平下降)、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损伤(MMP、ATP和mtROS水平上升)、以及线粒体生物发生抑制(PGC-1α和TFAM表达下调),能进一步促进线粒体自噬(LC3、Parkin、PINK1表达上调;免疫荧光共定位LC3/COXIV增多)。3.CLP动物模型中,Nrf2激动剂TBHQ可以缓解脓毒症大鼠肾功能损害,Nrf2抑制ML385则加重肾脏损害;Nrf2激活可以促进线粒体自噬和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蛋白表达,ATP生成功能有所恢复,电镜观察线粒体结构损伤减轻。结论1.脓毒症急性肾损伤时Nrf2激活发挥内源性保护作用。2.Nrf2的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维持线粒稳态增强线粒体自噬、恢复线粒体生物发生,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和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靶向提高Nrf2表达可能是潜在的重要治疗靶点。第二章儿童重症监护病房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的实践变化与预后关系分析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本中心10年之间儿童重症监护病房CRRT治疗实践的主要变化以及对生存率的影响。研究方法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入住我院PICU接受CRRT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收集患儿临床特征和CRRT参数资料,将治疗区间分为2010-2014年间(前期)和2015-2019年间(后期),比较两个时期患儿存活率的差异、两个时期之间CRRT实践的差异,分析主要CRRT实践变化对患儿预后之间是否存在影响。研究结果总共289名患儿纳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患儿存活率在后期显著增高(36.4%vs 58.7%,P=0.001)。统计了两个治疗时期之间主要的实践变化:与前期比较,在后期治疗的病人CRRT启动时间>24h的比例下降(32.73%vs 60.60%,P<0.001),CRRT启动时FO>10%病人的比例减少(3.8%vs 12.1%,P<0.001),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的比例增加(100%vs 22.7%,P<0.001)。亚组分析发现在我们的队列中CRRT启动时间<24 h、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案、FO<10%的接受CRRT治疗的患儿存活率更高。结论在我们中心接受CRRT治疗的患儿的生存率在过去10年中有所提高;CRRT的早期启动,较低的FO%和局部枸橼酸抗凝方法与我们队列中病人预后的改善有关。
其他文献
背景:踝关节骨折是创伤急诊中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以稳定型骨折最为多见,临床首选石膏外固定治疗。然而长时间石膏固定常伴随一系列并发症,严重降低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影响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随着3D打印技术广泛应用于康复辅具,其在国内外研究均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降低因长时间佩戴所致的各类并发症。由于担忧石膏外固定的稳定效能,临床实践中倾向选择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痛苦和医疗支出。最新临床证据显示,新型
肺癌是当前世界各地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小细胞肺癌(SCLC)占15%,5年总生存率约为5%。小细胞肺癌传统一线治疗以化疗为主,联合放疗和手术,多数患者最初对化疗反应良好,但在治疗过程中极易出现多药耐药。因此,更深入地了解小细胞肺癌化疗耐药的分子机制,寻找逆转化疗耐药的新靶点,成为肺癌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长链非编码 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组长度大于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人口加速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老龄人口的增加伴随着衰老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快速增加。近年来我国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通过内外科方法尽早开通罪犯血管是目前最有效的措施,但仍有大量的心肌细胞功能丧失导致心肌收缩障碍,心脏射血分数降低,导致病理性心室重构,最终进入心力衰竭阶段。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该阶段预后差,病死率高,给人类带来
背景和目的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放射性慢性鼻窦炎(radiation-induced chronic rhinosinusitis,CRSr)是 NPC 放疗最常见的副反应之一,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既往研究发现,CRSr患者的鼻腔上皮结构
研究背景肺癌是一种很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每年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位居世界各大肿瘤的第一位。肺癌种类多样,治疗难度大,预后差。因此,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和诊断标志物具有临床迫切性,同时对于肺癌发生发展中具体机制的研究将有利于其诊治。近年来,环状RNA(circular RNA,circRNA)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热点,其具有物种保守性、稳定性和表达特异性,在肿瘤等疾病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有望成为临
准确识别和杀死肿瘤细胞是肿瘤治疗的重要课题,经过多年的探索,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智能武器,叫做合成基因回路,可以自动检测并杀死癌细胞。基因回路是由相互关联的基因开关组成,这些基因开关不仅可以识别内源性的癌症生物标记物,还可以执行后续的自杀程序或按照先前设计的方式表达报告基因。我们采用基于转录后和翻译后调控的基因回路方式,比基于转录调控的系统反应更迅速,并且表现出更高的安全性。本研究构建了具有两个控制
目的慢性间歇低氧(CIH)作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最重要的病理特征,可诱导中枢神经系统(CNS)产生炎症,引起神经元细胞损伤或凋亡,导致认知功能障碍,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小类泛素化修饰(SUMO)是一种动态、可逆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可被SUMO特异性蛋白酶(SUMO-specific proteases,SENPs)逆转。许多通路的关键蛋白已被鉴定出可发生SUMO化修饰
背景前列腺癌是所有癌症中第六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全世界男性中第二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中国,前列腺癌的发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市,已成为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问题。目前,尽管前列腺癌在手术干预及术后辅助化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突破,但由于前列腺癌早期没有特异性的症状、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导致前列腺癌的5年生存率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临床上亟需探寻新的、更加高效的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近年来,
目的皮质骨变薄和骨密度降低是衰老相关性皮质骨疏松的最显着特征,是老年人脆性骨折的根本原因。然而,衰老相关性皮质骨质疏松症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最新研究表明,骨祖细胞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信号是调节骨代谢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皮质骨内膜骨祖细胞EGFR信号在衰老微环境诱导皮质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为了研究年龄相关性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在临床上,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膀胱癌是男性泌尿系统占据发病率第二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男性常见的肿瘤中位居第四位,死亡率排第九位。早期膀胱癌通过手术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中晚期的膀胱癌治疗比较困难,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并且肌层浸润性膀胱癌5年生存率<50%。因此,探究膀胱癌的复发转移机制,寻找肿瘤潜在的治疗靶点迫切重要。现有研究表明,肿瘤容易复发及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