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椎体椎弓根为关键标志对椎体的X线侧位片上进行分区,统计分析胸腰椎骨折(AO:A型)在经伤椎置钉手术治疗前后的X线侧位片的资料,探讨AO:A型胸腰椎骨折病人在不同分区的形态学变化特点,以评估该术式临床预后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3年12月到2015年12月在贵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胸腰段单椎体骨折(AO:A型)行单节段经伤椎置钉手术治疗的病人56例,收集术前、术后及随访的影像学资料,通过X线侧位片将胸腰段椎体损伤平面分为三层:Ⅰ层为上终板至椎弓根上切迹平面,Ⅱ层为椎弓根上切迹平面至下切迹平面,Ⅲ层为椎弓根下切迹平面至下终板;胸腰椎椎体损伤涉及Ⅰ层内为A区,涉及Ⅰ+Ⅱ层为B区,涉及Ⅰ+Ⅱ+Ⅲ层为C区。其中行内固定手术为同一术者,钉棒系统内固定的材料相同(伤椎单向螺钉)且采用同一生产厂家。将各区进行归类后,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内、取钉时X线侧位片上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测量计算、椎体后凸角测量;观察取钉时内固定有无松动和断裂。分别对各区域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处理,评估各区域行经伤椎置钉治疗后的临床预后。 结果:不同区域椎体损伤行经伤椎置钉手术治疗后1周内,脊柱Cobb角度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直到取钉时,脊柱Cobb角度与治疗前比较亦具有显著性差异。各区域内的Cobb角丢失度比较显示,A区后凸矫正效果最好,B区后凸矫正次之,C区后凸矫正较为满意。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率,不同区域术前与经伤椎手术治疗后1周内及取钉时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与术后1周内比较,取钉时A区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率无明显变化;B区及C区伤椎前缘高度压缩比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伤椎后缘高度压缩比率,术后一周内与术前比较,A区及B区变化有差异,C区变化无明显差异。取钉时各区域伤椎后缘高度压缩比率与术前比无显著性差异。对于不同区域,与正常值比较,A区术后前后缘高度纠正最好,B区次之,C区恢复较为满意。 结论:单节段经伤椎置钉对椎体各区域术后脊柱后凸畸形和椎体前后缘的高度恢复均有疗效,对于不同区域,A区术后前缘高度及后凸畸形纠正度最好,B区较好;C区损伤多有前路手术适应症,而行该术式虽然恢复稍差,但是也能达到较满意的治疗效果。术后各区域椎体后缘高度远期随访恢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