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地区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虚假表演”问题研究——以甘孜州康定县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yne_popl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跌宕起伏和经久岁月的洗涤下,秉承万物之厚德的西南民族地区孕育出灿烂多姿、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伴随着新世纪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承载传承和保护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的校本课程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民族地区的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依然维持着较为表面性的、指标性的课程开发现状。课程开发实践着从外到内的“外推式”开发模式,重视着外部力量的推延,强调对国家政策法规的忠实遵守,这种校本课程的实施只是简单迎合上级部门的检查和规定的课程指标,而作为课程开发主体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却知之甚少,甚至持抵触和不理解态度。这种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虚假表演”问题将严重阻碍校本课程效果的产生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西南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时空特性,自校本课程诞生之日起就义不容辞的承担起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培养新型民族人才的重任。生态的文化才是民族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西南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凭借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质的东风,毅然表现出对民族地区特殊文化的适应。其主要特点包括:其一是民族性。西南民族地区的校本课程必须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展现出民族文化的特有内涵,不是千篇一律,盲目跟风的,其目的是为保护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性人才;其二是整体性。校本课程不仅仅是在结构功能上要体现出整体的育人要求,而且从内容的选择、编制、评价等环节都要体现学校教育的整体的培养目标。其三是文化适应性。校本课程也即乡土教材,它应该体现出民族地区应该具有的文化特色和内涵,不应该是为迎合某种行政要求的有意为之。  本文通过对甘孜州康定县的实地考察与相关资料的分析,发现该地区内校本课程实施出现很多实践性问题,如教育目的的功利性,课程内容选择的随意性,校本课程实施的外推式等,这些折射出校本课程在实施中虚假表演的问题。并就这些虚假表演的现象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剖析,试图找出是哪些因素在促使校本课程实施中的虚假。最后,在归纳出校本课程实施中虚假表演的原因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希望能够对当前的现状有所改善,使得校本课程在健康有序道路上发挥出应有的文化价值,满足民族地区对民族特色人才培养的诉求。
其他文献
文章对IGCC发电系统的发展与现状作了介绍 ,并对不同型式的IGCC的发电系统进行了性能计算 ,比较、分析了它们的优缺点
本文旨在探讨压力状况、情绪弹性与性别对初中生自我损耗的影响。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室实验等多种方法来揭示三者对初中生自我损耗的影响,首先调查了初中生情绪弹性与日常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