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及菌丝生长速度的QTL定位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6次 | 上传用户:guilinz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测定了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 (Fr.) Singer)作图群体120个单孢菌株的交配极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107个双核菌株的F2群体。利用三明虎头山野生单孢菌株与金21单孢菌株之间极性与颜色基因的自由组合,获得了3株子实体颜色为白色,极性为A6B6菌株,选择其中一株长势较快的77号单核菌株作为测交菌株与作图群体单孢进行交配,建立了测交分离群体。以FL19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L11,8801原生质体单核化菌株W23,杂交种1123三个菌株为模板,筛选RAPD和SRAP引物,将可在亲本间产生的多态性条带进一步转化为SCAR标记。本研究共回收多态性片段127个,其中108个来源于RAPD,19个来源于SRAP,成功测序多态性片段81个,有25个成功转化为SCAR标记。本研究综合应用分子标记及表型标记用Mapmaker 3.0软件构建金针菇的遗传连锁图。以单孢菌株为作图群体以回交模式,对45个标记(42个SCAR标记及A,B因子,子实体颜色性状)进行连锁分析,有35个标记存在连锁关系,构成8个遗传连锁群,每个连锁群有2~11个标记,总长度为785cM,连锁群长度范围:31.1cM~269.1cM,相邻两标记间的的平均距离为29.0cM;以F2分离群体为作图群体,以F2模式对43个标记(42个SCAR标记和子实体颜色性状)进行连锁分析,有36个标记存在连锁关系,构成11个遗传连锁群,总长度为558.1cM,连锁群长度范围:23.8cM~193.5cM,相邻两标记间的的平均距离为21.5cM。找到一个与A因子紧密连锁的标记(S10750),位于1号连锁群,与A因子遗传距离为20.9cM。通过频数分布分析,菌丝生长速度,菌柄长度,菌盖大小均呈正态分布,符合数量性状特点。利用QTL分析软件QTL Network-2.0对以上的QTL进行分析,检测到一个控制单核菌丝在栽培料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QTL(qMGRS1),和一对上位效应位点(qMGRS5i,qMGRS8j),qMGRS1对单核菌丝在栽培料中生长速度的变异贡献率为13.8%;检测到一个影响双核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速度的一对上位效应位点(qMGRP2-i和qMGRP3-j)。控制其他性状的QTL未检测到。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了新颖的常压化学气相沉积(APCVD)的方法,以SiH4和TiCl4为反应前驱体,N2气作为稀释气体和保护气体,在玻璃基板上先沉积生成Ti5Si3薄膜层,然后在诱导薄膜层基础上以热
分子生态学与生态适应是当前生态学的研究热点。而针茅(Stipa)是欧亚草原的典型代表,以期丰富的种内与种间生物多样性适应不同的草原环境,是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与环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