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语迁移一直是二语习得领域颇有争议的话题,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其在外语教学领域的认识几经反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迁移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语言迁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的是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似之处对目的语学习的促进作用;而负迁移则指的是母语与目的语的不同之处对于目的语学习的干扰作用,母语负迁移往往以干扰形错误的形式存在于目的语中。语言迁移研究表明,母语负迁移存在于二语学习的方方面面。翻译作为涉及双语信息转换的过程,尤其会受到语言迁移的影响,译者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母语的表达习惯,译文中往往带有明显的母语痕迹。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系,在各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体系和特征。在中国学生翻译学习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尤为突出。它严重影响了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的准确程度。本文主要从词汇意义层面探讨了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中出现的负迁移现象。本文以对比分析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为理论基础,并介绍了语言迁移的定义,分类及其制约因素。对比分析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理论基础,以Fries和Lado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二语学习中的困难主要来自母语的干扰,即母语和目的语的不同会阻碍二语学习,并主张对母语和目的语进行系统的对比,来预测二语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以Corder,S.P为代表的错误分析理论,则认为母语干扰只是二语学习困难的一个因素,目的语规则的误用也是重要的因素。该理论旨在全面考察可能导致二语学习困难的因素:既包括语际因素又包括语内因素。对比分析理论虽因其行为主义心理学基础和其预测能力而受到挑战,但其作为一种迁移研究的方法,还是具有科学性,因为迁移的定义,内容,迁移发生的区域,无不与对比分析有关。而且,错误分析中对错误的分析和归类,没有对比分析的指导是不可能的。以上述理论为指导,作者进行了一项调查,随机选取了西北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的54名学生作为受试,以翻译测试的方式来探讨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在汉英翻译中词汇层面的负迁移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参加本次实验的学生在汉英翻译中出现了大量迁移性错误。经过数据统计,在词汇内涵意义上出现的迁移性错误频率最高,搭配意义上的迁移性错误位居第二,语义范围层面出现的迁移性错误位居第三。根据实验结果,作者对翻译教学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在英语专业一年级新生的翻译教学阶段,应加强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尤其在词汇意义方面的对比,使学生意识到意义的多维性和层次性,词汇层面的翻译对等不是字对字的机械对应,以减少迁移性错误的发生。本次调查是对汉英翻译中的负迁移现象的一次尝试性研究,实验设计和分析方面难免存在一些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