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民政部在全国联合开展以“保护儿童,告别流浪”为主题的“接送流浪孩子回家”专项行动以来,各地按照行动要求,转变工作理念,创新工作方式,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告别流浪、回归家庭。然而目前我国各地流浪儿童的救助方式仍然主要是民政系统下的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提供的临时性的食宿供给和返乡护送。那些长期流浪街头的未成年人获得临时救助和返送回乡后,由于导致他们流浪的家庭和社会功能的缺失,因此,实际救助效果有限,重复流浪率一直高居不下。如何妥善安置那些无家可归或有家难归、屡送屡返的少年儿童是工作人员一直面临的难题。不论是从儿童根本利益的维护角度出发,还是考虑到儿童的安全,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探索和完善,对于使流浪儿童真正回归主流社会,建立流浪儿童救助模式的长效机制具有重要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改善民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03年8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下,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救助流浪儿童的“类家庭”在郑州建立。实践证明,郑州“类家庭”救助模式已取得了良好成效并在全国各地开始推广,本文研究正是基于对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关注,首先,在文献回顾和救助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指出传统临时救助模式的局限性,引出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阐述和分析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概念、类型、特点及意义。再次,以X市救助管理站为例,对X市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运作进行研究,同时,基于笔者在救助机构的实地观察,并结合访谈资料,对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目前面临的困境及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从流浪儿童的实际需求出发,提出完善我国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的建议,使流浪儿童真正回归主流社会。“类家庭”作为流浪儿童救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救助方式与传统的临时救助模式相比能够为流浪儿童提供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但流浪儿童“类家庭”救助模式在现实运作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