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域共同体视角下的“原住民流失”与社区价值研究——以丽江古城大研镇为例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ao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区是人类社会结构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区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时代的需求与潮流的趋向,尤其是在民族社区模式的变迁过程中,从另一角度折射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与桎梏,成为城市化和全球化的重要见证。从社会学开始关注现代社会社区起,贯穿其间的一个主调就是认为社区作为地域性人类生活的共同体将不可避免、无可挽回地走向衰落和终结。因此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试图以不同的途径来探索社区发展的新路径,“脱域共同体”的概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来的。   当前,旅游业作为民族地区发展经济的优选产业之一,已在丽江纳西族区域经济开发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然而旅游开发的同时,带来的却是古城社区内部人口的置换。纳西族人这种地域性的脱离,是否意味着其对古城社区的建设将变得毫无关系?但事实上,古城社区纳西族人的这种地域性脱离是以一种房屋租赁的形式,而非彻底的毫无瓜葛。可以说,纳西族正以一种脱域共同体的形式在持续地影响着社区的发展与整合。   本文以大研镇古城社区模式转变的现象入手,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历史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索脱域共同体的运作机制和社区价值,得到初步的结论是:随着旅游经济的发展,纳西族脱域共同体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相对合理性,从地域性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到脱域共同体的模式变化,实际上是纳西族另一种形式的自我保护和自我强调,通过从“强关系”转变到“弱关系”来建构社会资本,以民族文化为纽带的社区整合能激发纳西族人的民族保护意识,从而有效地提升纳西族的社区主体性地位。文章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以历史发展为线索,描述了自元末明初木氏土司迁都丽江到20世纪90年代前期纳西族人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轨迹。正是以农耕文化为基础,伴生茶马古道而兴起的商业文化,造就了以纳西族文化为主体的传统社区模式,这个以“强关系”为纽带的社区培育了纳西族自然、休闲、稳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节奏。   第二部分,从丽江古城大研镇的社区模式转型出发,探索脱域性共同体的运作机制。研究认为,目前丽江旅游业的发展是基于一种政府组织外来商客和当地少数精英的合作联盟,依靠的却是纳西族的民族文化优势,纳西族主体性的边缘化带来的是不可持续的发展。当古城的生活居住功能逐渐衰弱,加之纳西族又不愿意传统社区培育出来的休闲和安定的生活情怀时,面对逐渐被边缘化的死亡危险时,他们就会强化自己的群体属性,依靠传统文化资源构建新的社会资本,作为要求基本生活权利的条件。   第三部分,从纳西族的生计实践意义、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的保护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脱域性共同体的社区价值。指出在这种地域性的脱离之上建立的“弱关系”,非但不会导致民族文化的衰弱,反而能以通过与市场运行相匹配的机制,使纳西族潜移默化地体会到他们的民族命运与社区的发展具有的利害一致性,促使其作为文化的主体来采取共同一致的行动以维护自身的利益,保护本民族的文化。
其他文献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
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中与农村男性相比,女性老人寿命普遍较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女性的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加之女性在社会中经济和生活上的依附地位
本文采用自编亲社会行为量表及修订 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量表(PTM)和Ratter的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大学生样本(321名)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倾向及人际信任情况进行了理论分
本文试图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西北地区某个案实地调查,在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来探究和分析市场转型过程中某大型国有企业(“典型单位”)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