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往对于《西游记》的文本研究,从文学角度看,因对小说写作重心认识的不同主要导致两种见解:一是宗教哲学观,认为《西游记》作者侧重宣扬宗教教义,佛经说、道经说、儒经说及至三教合一说均有解见,各拥信徒。二是用世俗文化观解读《西游记》,呈现百家争鸣的现象,主要体现在:“游戏说”、“童话说”、“哲理说”、“情理说”、“人格成长史”、“神话母题说”等等。然而,在《西游记》的诸多研究论著中,很少有人提及《西游记》文本中的狂欢精神。实际上,《西游记》小说中的狂欢化色彩是非常浓厚的,对其进行系统研究是有着重要意义的。本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从民间的、狂欢的角度解读《西游记》,以此窥探渗透全文的狂欢精神。我们承认是在中西文化语境不同的前提下进行审读的。在此我们倡导的使用巴赫金倡导的对话主义态度重新审视作品。文章先从《西游记》的狂欢化的“第二世界”着手,对小说中的狂欢仪式、民间节日、性冲动和性幻想等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对权威、规范的解构;紧接着文章进一步对小说的狂欢化叙事风格进行透视,分别从狂欢化的游戏、精神自由与本能维护、“亲昵化”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叙事话语的特征,并进一步阐释文本狂欢化叙事风格的缘由;民间诙谐风格是小说的一大特征,本文试图追溯中华民族的诙谐传统,挖掘民族看待世界的排除正统视角之外的另一种世界观,以此来探析《西游记》的民间诙谐品格,民间的诙谐离不开肉体下部,更离开市俗之笑和民间特有的幽默。最后,本文想通过“脱冕加冕”的时空结构,进一步小说狂欢化的结构形态。然而,尽管小说渗透狂欢的智慧与精神,充满着对权威的挑战与亵渎,但从总体上来说,由于中国政治和宗教的意识形态起着很大的作用,小说人物的狂欢活动还不是完全民间化的狂欢。《西游记》的狂欢并不能完全消释统治者的权威,一切狂欢活动都没有像西方那样戏谑“国王”的内容,没有消释主流意识形态。尽管遭受戏谑,神佛和其他统治者主要还是成为祭祀、祈福、信仰的对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游记》的狂欢精神重构了西方文化所没有的天人合一心理模式。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迪是,他颠覆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从方法论上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我们主张对话,强调每一种理解都是对话链上的一个环节。每一种理解都具有未完成的性质,而凭借他的“未完成性”可以不断生成新的意义,将人们引向更广阔的天地。文本是开放性的,因而理解、释义活动是永无止境的。这应该是借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解读《西游记》给我们的最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