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问题行为”的多爆发时期。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中学班主任自身会形成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的认识可以反映班主任的教育观念,也会影响班主任采用何种教育方式,从而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运用质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实地访谈和观察,分别对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有哪些,中学班主任如何认定“学生问题行为”,以及中学班主任眼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哪些等进行研究,从而建构中学班主任对于“学生问题行为”认知的实质性理论。在此基础上运用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积极教育理念以及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等相关理论,对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再认识。研究发现,中学班主任关注的“学生问题行为”主要包括厌学、不正常交往、仪表不当、违反不成文规定、攻击行为、诚信缺失、违反课间纪律、违反课堂纪律、青春期叛逆、生活习惯不良、上网成瘾等“外显性问题行为”以及孤僻离群、自卑等“内隐性问题行为”,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内隐性问题行为”以及高度关注“厌学”问题行为等问题。班主任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主要包括影响学生发展、不符合教育者观念、影响班级管理以及违背社会规范等方面,其中班主任依据个人观念和学校管理制度来认定“学生问题行为”等问题值得反思。在班主任的观念中,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学生因素会对“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影响,其中部分班主任存在忽视自身因素对“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以及对“学生问题行为”简单化归因倾向等问题。基于对中学班主任教育理念和专业素养所存在问题以及学校管理制度所存在问题的反思和再认识,认为中学班主任应遵循全面发展教育理念和积极教育理念,应提升专业知识素养、人本主义教育价值素养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素养。此外,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应遵循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