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瓶梅》这部明代“第一奇书”,是中国小说进入创作期的标志,其在叙事艺术和技巧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迄今为止,共出现两个全译本:英国汉学家埃杰顿的译本和美国汉学家芮效卫的译本。埃杰顿译本已被选入《大中华文库》,芮效卫译本一经出版就受到英美读者的广泛好评,然而在国内还鲜有对其译本进行研究者。本文试图从叙事学的角度,采用文本整体细读、对比研究、案例分析、归纳和演绎等方法,对原文和两译本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进行历时和共时性的对比分析,从中探寻叙事学对小说翻译以及小说翻译批评的启示。本文对《金瓶梅》原文和两全译本中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分别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两位译者采取不同叙事策略。首先,埃译本更多地采用现代西方引语方式替换原文中的人物话语表达方式,这种替代改变了原文人物话语表达方式体现出来的叙事视角、叙事距离、叙述层次,以及与之相关的原文隐合作者的态度、感情色彩和意识形态。这引发了关于翻译“忠实”标准在叙事层面的形式考量。其次,芮译本则更多地以相同的方式成功地翻译原文中人物话语表达方式。就文本目的而言,作为译者应积极参与原文小说的叙事交流,积极揣摩原文隐合作者和叙述者的叙事意图,据其构建自己译文的隐含作者,使译文叙事接近原文叙事。再次,对比两位译者的不同叙事策略,我们发现,翻译目的影响叙事策略,为达到某种翻译目的,译者会积极介入叙事用意,参照中西方叙事传统,选择保留或改变原文叙事策略和方法。这启发我们在利用经典叙事学基本知识解读和指导小说翻译的同时,应该将后经典叙事学的读者和语境观引入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