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史之争与钱钟书诗、史观之研究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史关系看似明晰,但上千年来有很多人认诗为史,把虚构作品等同于实录,动辄用历史来印证文学,文学几乎成为史学的附庸,这对文学、史学发展都相当不利。钱钟书在阅读大量史学、文学作品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辩证法科学地阐释了他的诗史观。本文中所提到的“诗”不仅指诗歌,应包括一切具有虚构性的文学作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历史上的诗史之争。诗、史有着共同的源头,在先民草昧时期,诗史混而难分。先秦时期,出现了诗、史分离的萌芽。到了汉代,文学却被经学遮蔽,文学与史学在经学层面上具有了一致性,再次出现诗、史混同的局面。魏晋时期,经学垄断被打破,文学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但文学仍处在史学的阴影至下。晚唐孟棨提出了“诗史”说的概念,他的这一说法在宋代得到了普遍认同,宋人纷纷追寻诗的“本事”。明代,杨慎、王夫之等人对“诗史”说进行了批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明末清初,社会上掀起了“诗史”说的高潮。清代,以诗考史的方法一直占主导地位。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等人,也从诗中去考史。第二部分主要研究钱钟书的诗史观。钱先生对“古诗即史”的观点进行了批驳,明确提出了诗、史之别:诗可凿空,史必征实。他用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例来说明不能以诗考史,进一步提出了“文词虚而非伪,诚而不实”的论断。诗、史虽判然有别,但二者有可通骑驿之处。钱先生从“史蕴诗心”、“诗具史笔”两个方面来论述诗、史相通。钱钟书的诗史观在文学批评上具有重大意义,纠正了社会历史批评存在的弊端,把文学批评的重点转向了作品本身,落脚在具体的文艺鉴赏之上。第三部分主要考察现实中的诗史之争。钱钟书与陈寅恪同为“人中之龙”,一个站在文学家的立场上反对诗史说,一个从史学家的立场出发,用诗史互证的方法去研究文学、史学。钱钟书对陈寅恪这种所谓实证主义的治学方法进行了批评,但在当今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领域,仍有很多人没能理清诗与史的关系。文学创作中出现大量不顾历史事实而胡编乱造的戏说类作品,文学鉴赏时运用史料还原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索隐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这两种做法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历史观和文学观,造成了认识上的混乱。研究钱钟书的诗史观,对纠正这些不良的文学现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最后,本文对钱钟书的诗史观进行了小结。
其他文献
清中叶钱塘梁氏家族三代家学传统深厚、人才辈出。以梁诗正、梁启心、梁同书、梁玉绳、梁履绳、梁德绳等为中心的梁氏成员在经史研究、诗文创作、弹词小说、书法与鉴赏等方面
该研究旨在探究新闻工作者的压力源,编制出有针对性的职业压力问卷。对578名新闻工作者进行了访谈、半封闭式问卷调查、正式问卷测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编制出
仙道赋是我国赋体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我国赋体文学发展的始终,它不仅蕴含了丰富的道教内容,对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丰富了赋体文学的题材。赋
目的:探讨晚期卵巢癌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的近期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7年4月在某院治疗的60例晚期卵巢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两组,30例予
结合高校目前的教育状况进行分析,并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了如何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
本文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为观察时段,以基督徒这一形象为切入点,介绍了这一时期相关小说的背景、内容、人物形象以及作家的创作经历、写作动机以及思想资源。文章围绕巴金、路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关于中国文论“失语症”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关于西方文论的中国化问题和“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成为了文艺理论界讨论的热点话题。研究“
汉魏六朝乐府诗挽歌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论述汉魏六朝乐府诗挽歌的起源、具体使用和创作,哀挽活动与挽歌诗的艺术特征等问题。对中国古代挽歌的研究,以往
在当前的现代作家日记研究中,学术界或只是把日记作为论文论证材料的一种补充,或只对一位文学家的日记进行研究,而并没有从五四文学家日记去综合考察五四的相关情况,由此便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