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地城市流转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竞争配置的结果,也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农地城市流转在满足城市土地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无序的流转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生态和社会问题。由于土地用途改变而产生的巨额利益的再分配问题,引发了流转中不同利益群体福利状态的剧烈变化。其中,在农地城市流转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失地农民群体,其福利损失十分突出。因此,针对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福利的问题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在我国城市化不断加速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肯定在未来的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失地农民群体的数量将会急剧增加。若我们不对其福利的状态进行一个全面、规范和科学的测度分析,不提供有效的福利补偿的制度和政策保障,那么失地农民与非失地农民,失地农民与市民之间,以及其他流转主体之间的福利水平将会继续产生巨大的差异和隔阂,由此产生的不公平的问题,也将危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国外规范的福利研究分析是制定公共政策机制和检验改革效果的基础。对于机制改革而言,好的机制设计追求的是达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其改进的难点不是在于如何去完成这个制度,而是如何去确认主体的偏好。结合本研究,如何根据我国特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失地农民群体的不同福利偏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测度研究,对探索机制的优化方向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研究主要尝试回答下列问题:①如何以福利经济学、公平正义为基础,联系我国农地城市流转中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现状,构建一个科学的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分析的框架和理论模型;②如何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和测度福利以及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③探寻农地城市流转相关福利问题,制度改进和政策优化的方向。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全文主要从以下四个部分进行研究:论文的第一部分包含1-3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首先对本文涉及的福利经济学、公平正义理论、以及农地城市流转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讨论。然后,在实地问卷调查和相关部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获取大量实地农民相关的一手数据,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对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进行比较分析,较为全面的对失地农民的福利现状有一个全面和清晰的认知。通过文献的阅读分析,选择森的可行性能力理论作为本研究的理论分析主体框架。结合调查认知,研究认为健康状态、居住状态、社会参与支持、工作状态、以及补偿公平是影响失地农民多维福利状态的五个主要因素。随后,针对影响因素与福利之间,因素与因素之间的相关影响关系和路径的提出假设,从而构建了系统而完整的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模型。第二部分包括4-5章节,是文章的实证环节。根据理论模型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问卷设计,从问卷的内容、问卷的措辞、问题的顺序、选项的方式等方面进行考虑。此外,还对调查的目标群体、调查方式、抽样方式、样本量等问题进行实证设计。在大规模的调查之前,进行小规模预调查,发现并修改在问卷设计和调查考虑中没有考虑周全的地方,最后展开大规模调查获取原始调查数据。在获取原始数据之后,对原始数据和问卷进行数学上的处理包括:剔除无效样本、构建更有代表性的新样本、重新定义变量、变量提纯处理、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及样本正态分析等。最终得到精简的且具有较高可信度和效度的失地农民多维福利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为后续其他区域的实证调查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随后,将数据代入到AMOS7.0中进行运算,经过2次模型修正,得到模型的最终结果。模型的结果显示:不考虑间接因素的影响各因素对于福利的影响大小依次为:补偿公平(0.50)、工作状态(0.47)、居住状态(0.11)、健康状态(0.03)、社会参与支持(0.00)。考虑间接和直接因素后的排序为:工作状态效果(0.705),补偿公平(0.50),居住状态(0.185)、社会参与支持(0.08)和健康状态(0.03)。论文的第三部分是第6章,在此章节中笔者在对现行机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补偿机制改革建议,特别是建议要根据失地农民的偏好拓展补偿的形式,强调进行公平的补偿是提高农民福利的有效途径。在论文的后部,对农地城市流转中的一些行为和优化政策进行模拟、解释和求解,通过数学和经济学分析的手段,证明所提出的政策改进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最后第四部分是第7章,即研究的结论、不足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