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例慢性心力衰竭血瘀证患者的证、治相关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lqw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学习近年来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治疗心力衰竭的现代医学中医学理论和各学术的临床研究进展,将本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中西医结合心内科收治的1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瘀证兼夹证、血瘀证不同亚型在心衰不同阶段的分布情况,以及血瘀证中药用药规律做一初步探讨,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并希望能对活血化瘀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整理了本院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在中西医结合心内科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住院病例。统计患者基本资料,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诊断,包括西医诊断,中医诊断病名、辨证分型等;以及初入院时首剂中药方药。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计算,分类变量以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各兼夹证对主证的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结果共观察15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男性71例,女性80例;年龄最大94岁,最小35岁。心功能Ⅱ级者28人,心功能Ⅲ级者73人,心功能Ⅳ级者50人。原发病为冠心病者102人,高血压者102人,风心病者18人,扩心病及肺心病等其他有20人。在所有慢性心衰患者中血瘀型105例,气虚型87例,阳虚型33例,阴虚型40例,水湿型31例,痰浊型72例。在血瘀证的兼夹症分布中,以兼夹气虚、痰浊型最为常见。经主成分分析发现,在血瘀证中,第一主成分中气虚、阳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排列最靠前;第二主成分中水湿、阴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排列最靠前;推断得出:血瘀证的兼夹证中,气虚型>阳虚型>水湿型>阴虚型>痰浊型。所有心衰患者中,心功能Ⅱ级者28人,心功能Ⅲ级者73人,心功能Ⅳ级者50人,其中以心功能Ⅲ级者最为多见,而各级心功能患者中又以血瘀证患者多见。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结论:心功能Ⅱ级患者,证型以气虚血瘀型>阳虚血瘀型>阴虚血瘀型>血瘀水停型;心功能Ⅲ级患者,证型以气虚血瘀型>血瘀水停型>阴虚血瘀型>痰瘀互阻型;心功能Ⅳ级患者,痰瘀互阻型>阳虚血瘀型>气虚血瘀型>血瘀水停型。在中药用药方面,以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常辅以补气药和利水渗湿药及化痰药,这与本研究得出的血瘀证兼夹证中气虚型>阳虚型>水湿型>阴虚型>痰浊型的结论相吻合。而活血化瘀药物中又以丹参、当归、生地、赤芍、川芎、红花、泽兰、益母草、莪术、三棱、桃仁使用频率较高。结论1.血瘀是心衰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和必然结果,是心衰最突出的病理改变,血瘀证为心衰的主要证型,心衰与血瘀证病理结合最相关。2.血瘀贯穿本病始终,本病血瘀证兼夹证中,以气、阳虚衰最多见。3.在本病不同阶段,血瘀证不同亚型分布不同。随病情发生发展,血瘀由最初的病理结果转变成为致病因素。血瘀、痰饮等标实证的盛衰,是本病反复发作的重要原因。4.在本病的治疗中,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频次最高,常配合使用补气药、利水渗湿药及化痰药。在心功能Ⅱ级时,除活血化瘀药外,还常与补气、温里药配合使用;在心功能Ⅲ级以及Ⅳ级水平时,除活血化瘀药物外,还常配合使用利水渗湿及化痰药物。活血化瘀药物的使用贯穿着本病治疗始终综合起来,我们认为:血瘀证是慢性心力衰竭中最为常见的证型,临床活血化瘀药物对于缓解心衰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特别是调整患者整体状态,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优势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治疗组与对照组桡骨茎突腱鞘炎患者进行的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来观察十味熏蒸散结合封闭对桡骨茎突腱鞘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腱鞘炎的中医药治疗机理和方法。
“否认纳粹屠犹”是对20世纪希特勒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这一人类历史重大屠杀事件的歪曲,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是对犹太人历史的否认,也是对整个人类文明和尊严的否认,因此,对其
构造辅助函数是求解导数问题的常用策略,而构造函数的方法技巧较为众多,需要结合具体问题合理选用.解题时所构函数的形式不同,获得的解题效果也不相同,文章对导数问题加以剖
目的探讨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收集1994年1月至2010年8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药治疗宫颈HPV感染相关文献,通过频度分析药物使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