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理论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主动并创造性地参与文本意义的构建的重视为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空间。本文以接受理论为基础,以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个案探讨接受理论对梁实秋的莎剧翻译有着怎样的解释力。以阐释学和现象学为基础的接受理论,提出了“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和“审美距离”等重要概念,完成了文学研究的中心从文本到读者的转变,完善了对“作者—作品—读者”体系的研究。接受理论对读者的重视给文学翻译也带来了重要的启示:翻译过程中的读者在文学翻译批评中同样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按照接受理论的观点,文学翻译相对应地呈现为“原作—译者—译作—读者”这一新的体系。本文尝试以接受理论为框架,通过探讨与分析文学翻译过程中的读者介入来展开对梁实秋翻译活动的研究。本文所说的读者介入包括译者和译文读者两种读者的介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作为读者与原作进行交流,译者的“期待视野”、“前理解”、意识形态、审美观念和所处的时代等影响促使其对原文“创造性”地接受并填补“空白”并与原作者达到“视域融合”;同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读者的存在,预测读者的接受水平和审美情趣而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译文读者也因此介入译者的翻译当中。本文认为,翻译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和对话。译者之前对目标读者的关照缩短了二者之间的“审美距离”从而获得“视域融合”,译文因而被一定读者群体接受。本研究从接受理论出发,探讨接受理论对翻译带来的启示,以《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戏的翻译为个案,从译者与读者的介入这一视角来客观地评价梁氏的莎剧中译本的得失。论文由六部分组成。一、引言。该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问题、方法和论文结构。二、文献综述。该部分概述对莎士比亚作品翻译的研究,对梁实秋莎士比亚作品全集翻译的研究,以及对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关系的研究。三、接受理论。该部分阐释了接受理论的起源,发展,主要概念以及其重要意义。四、接受理论与文学翻译,该部分阐释了接受理论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廓清了文学翻译过程的读者介入概念:译者介入对原作的理解、翻译选材和目标读者的关照,译文读者介入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和翻译评定。四、从接受理论看梁实秋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翻译。该部分通过一些例子,探讨了梁实秋的“期待视野”对译文理解和译文翻译取向的影响;同时探讨了梁实秋为目标读者而采取的相应翻译策略以及目标读者对其译文的接受和评价。五、结论。该部分指出梁实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确实存在读者的介入现象。一方面,译者期待视野的历史性和主体性使梁实秋的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新人文主义和儒家思想介入到他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和对译本的陈述;另一方面,他对目标读者的关照使读者介入了他的翻译取向。正是译者与读者的介入使其译本具有其独有的特色并缩短了与目标读者的审美距离而获得“视域融合”,从而被其接受。从接受理论角度看,梁实秋的译本是成功的。通过以接受理论为切入点对梁实秋的莎剧中译本的研究,作者试图说明:接受理论中的译者和目标读者的介入为分析针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本的特点以及对译本的评价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