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30多年时间,中国已经成功转型为市场经济国家,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中国人口太多阻滞经济发展”的论调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有关人口讨论在“可持续发展、资源的消费”等方面仍然继续。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预计未来仍会增长的人口总量无法让学界、中国政府和乃至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放松警惕。现有的大量有关粮食需求的研究,主要是从收入、价格以及食品消费结构等经济因素的影响进行研究。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对粮食消费产生很大的影响。从生理需求的角度来说,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职业人口对应的热量消耗是存在差别的,这就导致在人口变迁过程中,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会使得人均的热量需求随之发生变化。在食品消费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口和职业结构的调整引起的人均生理热量需求变化最终传导到对应地粮食需求发生变化。如果放开食品消费结构的假设条件,在获得相同的热量水平下,从以谷物为主的消费结构向以畜产品消费结构为主的食品消费结构的转化,将导致粮食需求发生更大幅度的变化。因此,本研究从人体生理热量需求的角度出发,考察在人口变迁过程中,由于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调整导致我国粮食需求变化,从而对现有的粮食需求研究做个补充。本研究从研究的路径上来讲,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利用分年龄性别人口的日热量需求量表和分职业的热量需求表,计算出不同年龄和职业特征的人口对应的粮食消费权数。并根据家庭人口的年龄、性别特征,以及地区的职业特征,构造出有效消费人口的人均热量需求权数,放入到具体的实证分析当中。本研究利用CHNS(中国营养健康调查)的综合调查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二是在证实了影响人均热量需求变化的因素作用之后,进一步分析热量需求、食品消费结构同粮食需求之间关系。利用1995-2009年我国城乡住户食物消费数据,分析获取相同的热量摄入水平时,当一个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后,其粮食需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三是通过中国人口预测系统,模拟我国2010-2050年的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对比分析考虑人口因素和不考虑人口因素下,对我未来粮食需求的估计差异程度有多大。根据我们的分析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传统的收入、价格等经济因素对我国粮食消费仍然具有影响,但是相比较价格,收入的作用有限。第四、五章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考虑人口结构调整的因素下,人均日热量消费的收入和价格弹性系数分别为0.0454%,0.396%。由于热量是由各类食物转化而来,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人们对食品的价格很敏感。如果食品的相对价格提高1%,则对应的人均食品消费至少会下降0.396%。同时,本研究中对比了传统的需求函数下的收入和价格弹性,结果表明:没有考虑人口作用下的热量的收入和价格弹性分别从0.0454%调整为0.0422%,0.396%下降到0.342%。可以看到没有考虑人口结构因素的作用下的粮食安全分析,往往夸大了经济因素对粮食需求的影响。2、从统计学的角度看,人口和就业结构调整和人均粮食需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以生理需求为基础,计算而得的等成人消费指数,经过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表明:1)人口和就业结构对人均热量需求均具有正向影响。随着以热量为基础计算的人口和就业结构综合消费指数的上升,人均的日热量需求也会随之上升。即热量需求水平高的人口的比重增加,则粮食需求也会对应增加,反正也成立。2)根据CHNS6勺家庭数据测算出人口结构消费指数的弹性系数为0.59,意味着对一个集体或群体而言,其年龄和性别结构指数每变化1%,对应的人均总的热量摄入量也会增加或是降低0.59%。3、为了进一步观察人口和就业结构调整对我国未来粮食需求的影响,本研究根据我国住户调查数据,来分析热量需求、食品消费结构与粮食需求之间的关系。第六章的分析表明:同城市相比,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相对落后,其热量摄入源主要依赖于碳水化合物,而城市则转向了蛋白质和脂肪。这种消费结构的差异导致了城乡的粮食热量转化率的差异。每1000大卡的热量,城镇居民需要约523.56-569.64克的粮食,而农村居民大概只有370.36-406.82克。如果以2007年的水平为例,城镇化后,农村居民按照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而大体保持自己原有的热量摄入水平,则其人均的食用粮食总量将增加22.34公斤/年。假定中国人口总量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达到14亿和14.5亿,而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52.59%和57.59%。那么届时中国食用粮食总量将分别达到:58767.74万吨,61154.73万吨。4、未来我国的粮食总量仍会出现增长,但是增长幅度可能放缓。从人口预测的结果来看,未来2010-2050年我国的人口总量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约为14.57亿人,随后出现下降,并于2050年恢复到2010年的水平。而随着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过程中,我国的老龄化程度会进一步加剧。在不考虑人口结构变化的时候,对我国未来的粮食消费量的估计最高将达近6.6亿吨;一旦考虑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时,最高消费量将只有近6.5亿吨吨,两者的差额约为1000万吨,大约为占总量的13%,如果放在国家市场中,会形成巨大的需求市场的同时,也会对全球的资源产生压力。仔细对比两种方法估计的我国粮食总量需求结果可以看到:两种与此方法之间的差额随着我国人口结老龄化的加剧而进一步扩大。两种预测方法得出的粮食需求总量之间的差额最高将达2834万吨。这么大估计差额意味着,如果根据传统的粮食需求来制定的粮食生产或安全战略,很可能导致我国农业资源的过高的投入到粮食生产当中,很可能导致资料利用效率的低下。本研究是在已有的有关粮食需求的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加入人口结构和职业结构变动等生理因素差异对粮食需求的影响,来对我国现有的人均粮食消费行为作出解释。本研究不仅仅在对完善粮食需求研究作出了贡献,同时通过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模拟和粮食需求的估计,对我国粮食政策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由于一个国家的人口始终是处于动态变动之中。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人口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其人口结构变化也悄悄进行调整。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仅会对我国居民的消费、储蓄等行为产生影响。而且从人们安生立命的粮食需求来看,这种潜移默化的结构调整也正影响着我国未来的粮食需求。从粮食安全角度出发的粮食需求研究应该更角度、全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