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综述了铕配合物电致发光的发展现状。针对目前电致发光材料和器件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展了红色电致发光材料铕配合物的研究,合成了两类共七种三元铕配合物,且对这两类材料的结构和发光性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紫外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研究表明:(1)以氮杂邻菲罗啉、2-芳基-5-(α-吡啶基)-1,3,4-噁二唑为中性配体的铕配合物在290~350nm左右都有强烈的紫外吸收,且在紫外光的激发下都能产生铕离子的特征光谱(613nm);(2)配体的结构是影响铕配合物发光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所合成的两类配体对铕离子的特征发光强度都有很大的影响;(3)配合物薄膜的荧光激发光谱与配合物溶液的激发光谱相比,由于分子间作用力增大,光谱蓝移了60nm左右,但均为铕离子的特征光谱。 电致发光研究表明:以铕-二苯甲酰甲烷-2-芳基-5-(α-吡啶基)-1,3,4-噁二唑为客体,以高分子材料PVK为主体,做成的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只有15cd/m2,在器件结构相同的条件下,铕配合物结构对发光亮度有较大的影响。另外,器件亮度还与主客体之间的能量传递有关,如Eu(DBM)3MeO-OXD和Eu(DBM)3F-OXD相比,前者的光致发光强度比后者强,其电致发光的最大亮度却只有后者的四分之一。不过,通过对配体进行结构修饰,可以达到优化铕配合物的发光性能的目的。 本研究为下一步开展第二配体的结构对铕配合物的电致发光性能的影响,获得性能优良的铕配合物电致发光器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