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根区蛛网膜构筑形式,寻找面神经根区造成血管压迫神经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改良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手术方法。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期间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中心,首次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119例患者。其中5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设为研究组,65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通过影像学检查、手术观察、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病理学检查、术后疗效与并发症观察等多种方法,深入研究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根区蛛网膜构筑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结果1.面神经根区蛛网膜构筑对面神经根区周围的血管及面神经、脑干产生粘连、牵拉、固定、束缚、被覆、包裹的作用,使责任血管固定于面神经根部周围。手术操作改变蛛网膜构筑的同时,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侧方扩散反应也会出现改变。压迫面神经的责任血管主要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小脑上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前下静脉等。2.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5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50例(93%)成功记录到侧方扩散反应波形。术中操作改变面神经根区蛛网膜构筑形式,使侧方扩散反应波形完全消失者12例(24%);波形改变、波幅降低但未完全消失者有20例(40%);波形无变化者18例(36%)。进一步置入Teflon垫片至术毕,侧方扩散反应波形完全消失者46例(92%),未完全消失者3例(6%),波形无改变者1例(2%)。3.面神经根区蛛网膜的病理学检查结果110例(92%)正常,9例(8%)存在炎性细胞浸润、钙化、水肿等病变。对照研究面肌痉挛组与三叉神经痛组的面神经根区蛛网膜,统计学无明显差异。4.54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中,43例(80%)行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抽动症状即刻缓解,其中侧方扩散反应波形有40例完全消失,1例未完全消失,2例未能引出波形;6例(11%)术后一周出院时面肌抽动症状完全消失,其中侧方扩散反应波形有4例完全消失,1例未完全消失,1例面肌持续产生自发肌电干扰;5例(9%)出院时面肌仍然存在不同程度抽动,其中侧方扩散反应波形2例完全消失,1例未完全消失,1例面肌持续产生自发肌电干扰,1例波形始终无改变;5例面肌痉挛症状仍存在的患者经出院随访6-24个月后,4例面肌抽动症状消失或好转,1例无效。侧方扩散反应完全消失组近期疗效更明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总体有效率为98%。术后相关并发症出现1例脑脊液漏,2例迟发性面瘫,3例面部轻度麻木,6例听力下降,1例轻度耳鸣伴眩晕。结论1.面神经根区蛛网膜构筑是造成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发病的根本原因。2.手术操作改变面神经根区蛛网膜构筑形式与侧方扩散反应波形的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松解面神经根区的蛛网膜可以达到减压的目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帮助判定责任血管及减压是否充分,并保护面听神经避免受损;侧方扩散反应波形的消失与否,对评判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3.强调探究面神经根区蛛网膜构筑,充分松解面神经根区对责任血管、面神经有牵拉固定作用的蛛网膜,是对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方式的重要改良。4.面神经根区蛛网膜绝大多数形态正常,并无炎性细胞浸润、钙化、水肿等异常病理改变。面肌痉挛症状的产生与正常蛛网膜构筑有关,并非蛛网膜病变造成责任血管与面神经的粘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