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其中一大门类,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传承性的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教育价值。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包含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皆是来源于它们所产生的时代的各民族人民的自然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情感,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魅力,需要我们积极地保护和传承;其次,这些故事或传说的大部分内容还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具有幻想性,符合幼儿的好奇心理和探索欲望;同时,其中许多故事和传说中以历史英雄人物为原型,歌颂的是他们的高尚品格,传达了每个时代的真善美,这对幼儿道德意识和人格的养成具有重大的影响。将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既有利于丰富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又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促进幼儿道德修养的形成,还有利于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文献分析,为本研究的开展找寻一定的理论基础,探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价值所在。依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结果分析当前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发现当前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幼儿教师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薄弱;二是幼儿教师缺乏园本课程开发的主动性;三是幼儿教师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不充分;四是幼儿教师开展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的质量不佳;五是不同幼儿园运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程度差距较大。而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幼儿教师运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不足,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具体内容难以搜集,公立幼儿园未能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以及政府对私立幼儿园的关注和支持力度不够。根据现状分析的结果,在幼儿园中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在幼儿园开展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具体价值,一方面,为幼儿园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相关的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和借鉴,培养幼儿的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另一方面,促进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途径的多样化。最后,针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是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反馈,从幼儿教师、幼儿园和社会三个方面为促进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提出具体的建议。幼儿教师方面,要增强保护和传承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肯定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提升筛选和改编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提升运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能力;幼儿园方面,要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调动幼儿教师园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重视幼儿园物质文化环境的创设,发挥公立幼儿园的示范带头作用,努力寻求幼儿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社会方面,要建立针对幼儿的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丰富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研究,加强对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价值的宣传普及,建立健全幼儿园课程评价和监督机制,努力为私立幼儿园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