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农村建设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稳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十一五”期间是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转折时期,“十二五”时期北京将加快城乡一体进程,着重建设新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最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改变农村总体环境的关键措施。北京市经过几年的强化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已达到一定水平,但是否实现新农村的目标、是否满足农民需要、在建设和管理中还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论证。因此,深入研究北京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问题,对即将开始的“十二五”规划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为北京市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不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村庄的建设改革等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利用北京市第二次农业普查资料及实地调研基础上,以农村居民点为单元,定量评价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按照整体水平及瓶颈设施情况进行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类型划分;选择不同基础设施条件类型的农村居民点,入户调查访问,分析研究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的农民需求与认知,探讨不同类型村庄的规划配置,从而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主要结论与建议为:北京市不同功能区之间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差异大,生态涵养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严重落后;垃圾、污水及饮用水设施是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水平;农村居民更需要快速推进饮用水设施、垃圾和污水设施、医疗卫生和教育设施等建设;北京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该在规划上强调因地制宜性,重视规划与村民需求以及三个功能分区在未来发展的结合;在建设上注重提高设施水平,突破一些瓶颈项目和落后村庄全面建设,并拓展资金来源;在管理维护上重构运营维护管理模式。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立足在北京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建设世界城市的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将北京村庄按照基础设施水平及瓶颈因子分类,充分考虑不同类型村庄农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偏好,进而提出将“自上而下”的农村居民点基础设施供给机制与真实需求相结合的北京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和配置政策建议,故在研究内容和实效上具有创新性。同时,本文拟构建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定量需求模型,通过多种渠道采集数据而进行指标赋值,故在方法论上也有一定的创新。研究成果可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