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54年开始,苏联进入了“解冻”时期。得益于相对宽松和自由的氛围,俄国诗歌史上出现了第三次发展高潮。一种由作者自己创作、谱曲并演唱的抒情诗类型——行吟诗歌应时而生,维索茨基创作的诗歌代表了这种抒情诗的最高成就。在今天的俄国文学史中,维索茨基一跃成为与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等相比肩的诗人。 与此同时,在俄国围绕着维索茨基的争论仍十分激烈。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诗歌贬褒不一。有人指责他的创作具有非英雄化倾向,批评他将低俗的民间语汇引入诗歌,或者将作者和诗歌中的人物混为一谈,以至于后者的所有罪过都落到了维索茨基的头上。另外,由于人们对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对维索茨基的影响缺乏了解,诗人改编经典作品的创意不但不被理解,还背上了亵渎经典的骂名。 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考察了维索茨基和民间诙谐文化之间的联系,同时还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社会生活的狂欢倾向。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巴赫金狂欢和对话理论著作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版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存在这些有利因素,诗人崇尚自由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狂欢化视角和对话目的体现着维索茨基诗歌的主要特征,它们既是诗人深受欢迎的原因,也是诗人被误读和谴责的根本原因。从狂欢与对话的角度审视维索茨基的诗歌,有助于认识其诗歌创作的特征和创新点,有助于解决在阐释诗歌时发生的歧义。 全文分为导论、正文三章和结论五个部分。 导论:在介绍苏联“解冻”时期文学创作环境的基础上,廓清了行吟诗歌诞生、发展以及美学渊源等问题。维索茨基和其他行吟诗人一样,强调摹写生活的真实状态,以潜台词的方式表露作者的心迹。最后,介绍了维索茨基在俄国的研究状况,指出迄今存在困惑和争论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维索茨基诗歌中的狂欢化视角和对话潜质缺乏认识。 第一章:主要分析了作者的狂欢化视角。在剖析维索茨基早年演绎和创作民间滑稽作品的经验、放荡不羁的个性以及巴赫金狂欢理论在六十年代的轰动效应之后,基于具体的诗歌文本分析,指出:维索茨基诗歌主人公群体带有狂欢广场上的人物特征;粗鄙语言和故事性的加强表征着体裁狂欢;既肯定又否定的思维方式体现了狂欢式笑的特点。 第二章:主要探讨维索茨基诗歌的对话潜质。维索茨基经常以第一人称来讲述他人的故事,所以人们认为他创作的是独白诗,而他本人一再强调诗歌的对话性质。论文在此考察了维索茨基诗歌中主人公内心活动的“一分为二”特点,分析了他在诗歌中借语体差异、双关、言语反讽和互文等表现手法而铺排的对话。 第三章:重点探讨了布莱希特陌生化理论对维索茨基诗歌创作的影响。维索茨基主演过布莱希特的多部代表作,对后者主张的陌生化效果有着亲身体会。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维索茨基的诗歌中副歌发挥着间离作用,而他改编经典作品而创作的诗歌旨在批判现实,也体现了布莱希特的主张——“把本时代的戏当作历史戏来表演”。 结论:狂欢化视角使维索茨基看到了现实生活的另一面,诗歌中的对话揭露出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他在诗歌中充分发挥诙谐因素的讽刺、批判功能,将现实生活的缺陷和荒诞揭露出来,并启发人们进行反思。这些努力既体现着维索茨基诗歌的本质特征,也是他何以受欢迎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