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拟亲属关系研究——以哀牢山波村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n442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对哀牢山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主要探析彝族的拟亲属关系问题,并尝试探讨人类学拟亲属关系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文章以波村彝族非亲属成员个体之间拟亲属关系的建立、维持、终止的过程为主线,概述波村彝族拟亲属关系的基本形貌及微观过程,阐述波村彝族拟亲属关系的社会背景、结构、功能及变迁,进而探析拟亲属关系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问题。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部分进行探析。   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以及研究范围。   第二部分,介绍波村拟亲属关系的背景即调查点概况,包括波村概况、波村社会结构概况两个部分,具体阐述波村基本概况、民族、历史、民间信仰、宗姓结构、通婚圈和拟亲属关系结构等背景性内容,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   第三部分,波村拟亲属关系的分类,波村彝族(腊鲁支系)拟亲属关系包括仪式型(又可细分为被动型和主动型)和称谓型两大类。   第四部分,波村拟亲属关系的微观过程,即非亲属个体之间拟亲属关系的建立、维持与互动和终结的过程演变。   第五部分,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结构功能与变迁分析,含盖波村拟亲属关系的社会背景、结构、功能以及变迁四个方面。   第六部分,结语,总结全文的论述,提出文章主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波村彝族拟亲属关系是不同民族、不同姓氏杂居的农村社会非亲属个体间行为规范的主要依据之一,整体结构的稳定依赖于非亲属个体之间拟亲属关系的建立、维持和终结不断更替的过程来维系,但不因个体间关系的终结而消亡。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拟亲属关系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结构,影响着当地地域社会的构成。
其他文献
阿拉腾奥勒(1942、9~2011.8.11)蒙古族作曲家,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人,出生于哲里木盟科尔沁左翼后旗伊呼塔镇的一个普通牧民家里。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内蒙
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政策,是坚持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及彻底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关键。基于少数民族干部的文化属性和政治属性
“认同”既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人类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的认同可以分为很多种,有与生俱来的原生情感的认同,有具有工具色彩的场景性认同;有族际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