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狭序唐松草(Thalictrum atriplex Finet et Gagnep.)是生长在中国西南地区海拔2300-3600米高原的民间草药和藏药,根用于治疗传染性肝炎,痈肿疮疖等症;亦称“马尾连”或“水黄连”,治疗痢疾、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隶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唐松草属(Thalictrum L.)。该属全世界有200余种,中国约有67种,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尤以西南地区分布最多。 本文首次对狭序唐松草化学成分(生物碱、非生物碱)进行了系统的植化研究:对所分得的部分生物碱进行了三方面的药理作用筛选:并对其中的阿朴菲-苄基异喹啉生物碱(Aporphine-benzylisoquinoline,ABI)在唐松草属中的分布规律和系统学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首次从狭序唐松草地上部分(茎、叶)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三十一个化合物:其中从乙醚和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二十二个异喹啉生物碱(Isoquinoline alkaloid),包括6个阿朴菲(Aporphinoids,AP),10个阿朴菲-苄基异喹啉(ABI),3个双苄基异喹啉(Bisbenzylisoquinoline,BBI)和3个其它类型异喹啉生物碱。其中有3个ABI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Thaliatriplexine(Ⅷ,ⅩⅣ),Thaliatriplextine(ⅩⅦ)和Thaliatriplexonine(ⅩⅩⅦ)。化合物ⅩⅩⅦ即Thaliatriplexonine为第—个在阿朴菲部分的N上含有氧的阿朴菲-苄基异喹啉生物碱。从乙酸乙酯萃取的非生物碱部分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包括三个黄酮类成分,其中1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Kaempferol-3-O-[3’’’-agetyl-arabi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No.38)。 首次从狭序唐松草地下部分(根)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分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6个为双苄基异喹啉(BBI)类生物碱,其中3个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Northaifine(R-Ⅰ),Northalfinine(R-Ⅲ)和Thaliatrine(R-Ⅳ)。 以本工作分离的9个Thalifaberine型ABI生物碱的光谱数据为基础,结合部分前人的工作,首次对Thalifaberine型ABI类二聚生物碱的UV、IR、MS、1HNMR和13CNMR的光谱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 以上述植化工作为基础,分别研究了三个不同类型(AP,ABI,BBI)的15个生物碱在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和凝血酶元三个方面的药理作用。发现所分到的3个新化合物(Ⅷ,ⅩⅦ,R-Ⅲ)体外对人肺腺癌细胞(GLC-82)、人大肠癌细胞(HCT)和乳腺癌细胞(CAM-6)具有较强抑制作用,其中化合物ⅩⅦ对三种3种癌细胞的抑制率均在90%左右(88.7-91.0%),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比较了不同类型生物碱(阿朴菲、ABI、BBI)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发现BBI类作用最强,ABI次之,阿朴菲较弱或基本无作用。此外,7个生物碱二聚物(ABI,BBI)均未观察到对凝血酶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