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中心概念提了出来,并且将它的涵义系统地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所能获得的能力与习惯。”文化具有民族性,也就是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不同民族由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风俗民情、社会条件、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结构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和背景又是通过该民族的语言来表现的。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和传播工具。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从历史、种族、宗教到风土人情、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等各方面无不存在差异。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即文化个性,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然会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正因为如此,任何跨文化的研究,如比较文化、翻译等等,都不能只从本国文化的接受心理去考察语言差异,而应兼顾文化差异,因为只有从文化差异去研究语言差异,才能有效地把握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翻译不仅涉及两种语言的转换,更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两种文化,因为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没有语言,文化不可能起作用;没有语言,文化也不可能代代相传。语言只有在相应的文化中才有意义;文化也离不开语言,离开语言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传播媒介和文化的双向交流的中介之一,为译入语国家的读者展现了新的天地,所起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但由于文化差异和碰撞而不可避免地会对等值翻译起到负面影响,使译者难以把握等值的尺度,要么逐词死译而引起译文生涩难懂,要么自行发挥而引起译文背离原作。所以如何把文化差异对等值翻译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便成为翻译理论界热点讨论的问题。近年来,中外一些学者试图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等值问题,其中最著名的是美国学者尤金·奈达,他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即后来的“功能对等”理论。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奈达有关翻译的定义指明翻译不仅是词汇意义上的对等,还包括语义、风格和文体的对等,翻译传达的信息既有表层词汇信息也有深层的文化信息。他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中,根据奈达的理论,译者应以动态对等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然而,由于种种文化差异,要实现这一目的绝非简单易行。人们在翻译中常常遇到这种情况:同样的句子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有不同的翻译方式,或者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文化中被译成了不同的形式,这就很难实现翻译等值。应用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来寻找克服文化差异的方法,并在翻译中提高文化转化的策略和技巧,从而较为完美地再现原文的文化信息,最终实现等值翻译并非难以企及。具体的方法是:一、透彻理解理解不仅指分析和领会源语本身,比如措词、语法结构、句子与内容的逻辑关系,而且涉及对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为了准确理解原文,译者应该把握以下三个步骤1)翻译之前通读全文; 2)仔细研究原文; 3)参考相关资料。二、准确表达表达与理解同等重要。它要求译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准确清晰地用目标语进行表达。表达要求译者注意三点:1)选择适当的词语和句型;2)注意消除或减少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3发挥再创造才能,但不能背离原作。三、仔细审校审校不是简单地进行语言层面的润色,而是要认真检验前两个步骤的准确度,不仅要看译文是否在内容、形式和风格上与原文基本一致,还要体会译文读者的感受,看其是否与原文读者的感受大致相同。四、体会读者的感受衡量译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是看译文读者的感受。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衡量翻译作品质量的高低,也应首先把读者的反应放在第一位,这就好比市场上的商品,无论它的外观如何,大众的反应才是关键所在。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化一向拥有吸纳异质的博大胸怀,它在竭力弘扬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从异国文化中汲取营养,借以丰富本民族文化,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异国文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文化融合也将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文化差异给翻译造成的障碍也会逐渐减少,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也会越来越顺畅,等值翻译的最终实现已经不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