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汇率和价格水平,作为一国货币对外和对内价值的表现,两者之间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由此产生的汇率传导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宏观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不过,就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大部分研究几乎都是以发达国家为目标和基础,较少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而事实上,汇率传递这一问题,不仅涉及到国际收支的调整速度,也涉及到经济政策在国际间的传导机制,因此,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言具有着同样甚至更为重要的研究意义。而在对汇率的研究之中,名义有效汇率,即以贸易比重为权数的多种货币的加权平均价格,其对国内物价水平所产生的影响,是一个许多经济学者所关注的,相当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自1995年以来,用间接标价法表示的中国的名义有效汇率经历了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其在2002年2月达到一个最高值,然后持续下跌至2005年4月,此后又经历了一个持续升值过程。以1995年1季度为基期的名义有效汇率指数显示,2001年到2002年之间人民币升值20%~30%,截至2004年3季度,人民币仍然比1995年升值11%。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后,名义有效汇率经历了一段快速升值后,又趋于稳定。而1995年到1996年6月间,国内价格水平经历了一段快速上涨,此后,在2004年之前,国内价格水平一直保持平稳。2004年之后,国内价格水平又步入上升通道,并从2006年中期开始呈现加速上扬的态势。从两者关系看来,1995年至1998年初,国内价格水平与名义有效汇率明显呈同方向变动;之后,国内价格水平与名义有效汇率则大致呈反方向变动。这说明我国完全可能存在汇率的传递效应。随着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的提高,汇率的剧烈波动必然会对中国国内的价格水平产生影响。通过观察可发现,中国的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内的通货膨胀水平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一个直观的猜测是汇率的波动对国内价格造成了冲击。文章所关心的问题是,汇率冲击对国内价格水平有没有显著影响。
在研究汇率传导机制的诸多文章中,Bernhofen&Xu(2000)和S.N.Brissmiss(2005)对汇率对于国内物价水平的传导效应作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包括了汇率对于进口价格、消费者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本文借鉴了Bernhofen&Xu(2000)和S.N.Brissmiss(2005)的理论分析,构建汇率一进口价格传导模型,并使用1995年1月~2007年9月的的月度数据进行验证,试图使用ADF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及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传递效应。这一点对于提高汇率政策对物价的实施效果,调节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维持稳定的经济金融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主要在以下三点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扩展:
1.使用了月度数据,这可以更好地解释现实中的价格水平粘性和汇率波动性;
2.用消费物价指数(CPI)、和零售物价指数(RPI)两个指标来衡量国内物价变化,并通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方法、误差修正模型对两个指标受到的传递效应进行比较分析;
3.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文章的预期结果,是在上述的框架下,通过实证分析,确定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的传递效应,证实汇率冲击是否对国内价格水平存在显著影响,并在证实其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考察其滞后效应和对不同价格指数的传递效应。
研究的结果表明:
1.长期而言,消费物价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分别与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国内实际产出、国内货币供应量是协整的,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确实影响了国内物价水平。
2.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物价的传递效应具有由短期波动到长期均衡调整的自我修正的动态机制,是一种长期均衡关系对短期变动“负反馈”的调整机制。如果人民币汇率变动在当年对国内物价产生负面影响,那么误差修正项就会逐渐减弱这种影响,使其回归到长期均衡路径。但是,向均衡方向调整的速度较慢。另外,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动对我国国内物价水平的长期传导效应较低。可能的原因包括大国经济对于汇率的影响、贸易壁垒的存在、市场结构对传导机制的制约、人民币汇率浮动方式的僵化、涉外经济金融优惠政策对汇率传导机制的削弱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特点对汇率的宏观调控效力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传递存在长期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4.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指数有类似的传递效应,对消费物价指数和零售物价指数都有持续增加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汇率波动的价格传导机制研究,理顺了汇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传导路径,并且计量出相应的影响程度,为风险防控机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在此给出一些政策建议,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