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2007-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的深入研究,影子银行被认为是幕后推手而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不同于国际社会一般定义的影子银行,我国的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原因,主要是对金融监管的突破与创新,既包括外部影子银行机构,也包括商业银行内部影子银行业务。近年来影子银行规模迅速扩大,在支持实体经济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上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影子银行透明度低、缺乏监管等固有特征决定着其不断壮大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一系列影子银行违约事件的发生也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高度关注。中小商业银行(指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一直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领头羊,虽然规模较小,但是经营灵活、敢于创新,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在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企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完成,银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因此,在国有大型银行和影子银行机构双重挤压的背景下,研究中小商业银行如何在挑战中抓住机遇转型创新、提高经营绩效就显得格外重要。我国的影子银行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积极作用是外部影子银行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能够对中小商业银行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而且商业银行为规避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将资金由表内转移到表外创新的影子银行业务也能够获取监管套利、扩大中间业务收入;消极作用主要是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从事与银行类似的存贷款业务,其服务对象也多为中小企业,会直接与中小商业银行展开竞争,削弱其贷款定价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与商业银行盘根错节,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会将风险迅速传递至传统银行部门,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首先,详细阐述了影子银行的概念,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及中小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方法,在理论上探讨影子银行对中小商业银行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影子银行通过分流效应、激励效应和风险积聚效应分别影响中小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中间业务和经营风险,最终影响经营绩效。其次,根据对影子银行的界定,我们测算出了 2003-2015年影子银行的规模,并经过对比分析采用EVA回报率来度量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前述理论研究进行了实证检验。回归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相对规模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阈值效应,其关系可用倒"U"型曲线来描述。当影子银行的相对规模低于34.47%时,将有利于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超过这一拐点时则起抑制作用。当前我国影子银行的相对规模已经达到57.11%,远超过阈值,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根据上述结论,我们认为政府应当完善监管体系,继续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适当控制影子银行的相对规模。同时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加快业务转型,以提升自身价值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