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作为妇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痛经,患有本病的妇女由于经受长期的慢性疼痛,会产生重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影响,亦给患者及其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难题。且内异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病情反复难以完全治愈,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以及保守治疗两种,其中保守治疗又分为西医西药治疗及中医的中药和中医特色疗法治疗。而针灸治疗本病,目前有不少医家有各自的看法及心得,并取得一定疗效,且针灸治疗因其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等优点,受到医患的一致推崇。但目前的针刺治疗只考虑单纯的治疗,并没考虑到内异症痛经发病的时间相关性,没有跟时间医学相结合。本研究将中医的针刺治疗与时间医学相结合,通过观察子午流注纳甲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为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方法,选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的50例气滞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或子宫腺肌症)痛经患者,用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开穴组)和对照组2组。两组均同样采用子午流注低频治疗仪,在仪器内输入基础辨证处方(次髎、中极、足三里、三阴交、地机)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基础辨证处方上加用子午流注开穴纳甲法因时开穴作为主穴,对照组在基础辨证处方上加用“假穴”,2组间保持穴位数量的一致性。月经前7天内每3天治疗一次,月经期间每天治疗一次,一个月经周期结束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下一个月月经干净后第1天随访。观察两组在治疗前、后及随访期的中医症状评分、痛经程度VAS评分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用生存质量评价量表》(EHP-5量表)以评估疗效。结果:1.在资料基线比较上,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无论是年龄、病程、婚姻情况,还是痛经程度的VAS评分亦或是气滞血瘀证的中医主要症状评分、中医次要症状评分、中医症候总分评分还是EHP-5量表的各评分条目,都显示2组的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在降低痛经程度方面,治疗结束后,2组的痛经程度VAS评分均有下降,与治疗前组内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时,2组的痛经程度VAS评分均同样下降,且与治疗三个月经周期结束后对比,观察组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自身前后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不同时点的痛经程度VAS评分下降值,观察组的评分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两组总有效率以及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治疗后2组的中医主要症候评分、次要症候评分和中医症状总分均有明显性的下降,与治疗前对比,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与治疗结束后对比,2组的中医症状评分仍有下降,观察组的中医症候评分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的主要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症状的评分和中医症候总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治疗前后和治疗结束时与随访期2组中医证候评分下降值,观察组的评分下降值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对照组总有效率58.30%,两组总有效率以及疗效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用生存质量评价量表》(EHP-5)方面,治疗后,2组的所有条目的均值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对比治疗后各条目的下降值,2组进行组间比较,对于条目1、2、3、4、5、6和7,即疼痛影响行走、症状影响日常生活、情绪不稳定、认为他人无法理解、形象受损、疼痛影响工作、疼痛无法照顾孩子等生存质量方面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条目8、9、10、11的比较,即患者因疼痛而害怕性交、觉得医生认为出于心理因素、治疗没有效果而感到沮丧以及担忧无法怀孕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与治疗后相较,2组的各条目均值仍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下降值,条目1、2、6、7,即在行走困难、影响日常生活、影响工作、无法照顾孩子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条目3、4、5、8、9、10、11,即情绪不稳定、认为他人无法理解、认为形象受损、害怕性交、觉得医生认为出于心理因素、担心治疗无效以及担心不孕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午流注纳甲法配合辨证取穴对于缓解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的痛经水平、降低中医症候评分以及改善生存质量上有优势,疗效优于单纯辨证取穴治疗,且安全性高,加之操作简便,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