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不仅作为一种普通的日常之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更是作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地区生产的茶叶身上也带有独特的区域特色和符号故事。茶叶符号化的过程是不同建构主体对当地过去历史文化的挖掘、选择、重组、提升的建构过程,从而使茶叶完成了从“物质生产和消费”向“精神生产和消费”的转变。本文采用田野调查研究和文献资料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松阳银猴”茶叶的生产、流通、消费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以民俗学叙事体系作为解释框架,对其符号建构过程进行研究,探究背后的机制和逻辑,分析主体是如何挖掘、提升地方文化来建构当地的茶叶符号形象的,尝试呈现“松阳银猴”茶叶从“物质生产和消费”到“精神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叙事是民俗重要的存在方式,在“松阳银猴”茶叶符号建构过程中,当地政府机关、地方文化精英、茶叶企业、普通民众构成了多层次的叙事主体,对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再生产”和“传统的发明”,首先通过语言叙事追溯松阳县和松阳茶叶的历史,讲述叶法善和乾隆皇帝与松阳茶叶的故事,建构神奇的茶叶历史;其次,连续十年举办“松阳银猴茶叶节”以及在节会中对叶法善与卯山仙茶的故事进行编排演出,通过仪式展演的方式建构文化认同;再次,通过景观叙事和景观生产,系统性开发生产大木山茶园和茶室、竹亭等县域内著名的景观,对政治名人品茶场景进行复原,利用学界权威人士的题字制造石碑等方式,使游客通过凝视实体景观产生的图像印象加上导游的导游词叙事进一步增加“松阳银猴”茶叶的文化内涵;最后,结合现代媒介,通过影像叙事,征集编写松阳茶歌和拍摄茶叶微电影,形象立体的呈现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习俗。通过民俗的四维叙事完成了“松阳银猴”茶叶从一般意义上的商品到具有文化历史背景的文化产品的符号构建。在“松阳银猴”茶叶从具有商品属性和交换价值的消费品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文化资本”的过程,也影响了整个松阳县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在此过程中,交织着松阳人身份的转换,文化的记忆,群体的认同、符号的建构以及不同建构主体之间的互动。“松阳银猴”茶叶在地域社会多主体多层次的民俗叙事的建构下,成为了当地的一个地方名片和文化符号,融入到地域社会的生产和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