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主要生物学特征,淋巴转移为肿瘤细胞转移最常见的的途径。直肠癌为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仅次于胃癌,其发病率近年来有明显上升的趋势,淋巴转移对直肠癌临床治疗的选择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淋巴管内皮细胞分子标记物相继被发现,已经发现肿瘤组织中淋巴管生成明显增加,并与肿瘤的浸润、淋巴转移、预后等均有明显关系,但淋巴管生成的原因、过程及分子机制尚不清楚。D2-40为新近发现的一种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可用来标识胃癌等多种肿瘤的新生微淋巴管,但在直肠癌组织中应用D2-40标记微淋巴管的相关研究却罕见报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为特异性淋巴管内皮细胞调节因子,参与肿瘤的淋巴管生成。黏着斑激酶是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交汇点,影响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但其促进肿瘤细胞淋巴转移的机制尚未明确。本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直肠癌组织中D2-40标记微淋巴管的形态特征,分析VEGF-C、FAK表达与直肠癌临床病理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与VEGF-C、FAK表达、淋巴转移的关系,研究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为继续探讨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和应用抗淋巴管生成的方法治疗肿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连续性收集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07-01~2008-03手术切除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直肠癌新鲜标本90例,全部病例术前均未接受过放、化疗,术后均经病理确诊,另外随机抽取其中30例距肿瘤10cm远的组织作正常对照。(2)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SP法检测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LMVD)以及VEGF-C、FAK在直肠癌中的表达。(3)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肿瘤边缘区LMVD(11.3±4.6)明显高于肿瘤中心区(5.1±2.1)(P<0.01),两者均明显高于正常直肠组织(3.8±2.5)(P<0.01)。(2)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多为中空椭圆形,管腔较大,呈扩张样结构,而肿瘤中心区微淋巴管多为闭锁的条索状,或呈狭长的裂隙状。(3)直肠癌边缘区高LMVD与肿瘤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Dukes分期(P<0.01)有关,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部位及分化程度均无关。(4) VEGF-C表达的阳性率为53.33%,与肿瘤的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相关(P<0.01)。(5) FAK表达的阳性率为74.44%,有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C+D期直肠癌组织中FAK的表达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和Dukes分期A+B期直肠癌组织中FAK的表达(P<0.01)。(6)在直肠癌组织中,肿瘤边缘区高LMVD与FAK、VEGF-C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且FAK与VEGF-C的表达也呈明显正相关。结论(1) D2-40标记淋巴管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好,能够区别肿瘤是否侵犯微淋巴管,直肠癌组织中存在大量淋巴管生成,主要位于边缘区。肿瘤边缘区微淋巴管可能是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形态学特征和淋巴道转移的解剖学基础。(2)直肠癌边缘区高LMVD与肿瘤组织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直肠癌边缘区LMVD是判断肿瘤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指标。(3) FAK和VEGF-C在直肠癌淋巴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FAK可能上调VEGF-C蛋白的表达诱导淋巴管生成,促使肿瘤细胞发生淋巴转移。(4)直肠癌组织中的LMVD、FAK和VEGF-C的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一项辅助指标,提示肿瘤淋巴管生成的分子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