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社会,网络正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此过程中,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日渐流行并迅猛发展。这种新型的交流模式被称作“计算机中介交流”(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CMC)。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模式,CMC有多种交流形式,表现出多种特征,并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社会属性。语言作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媒介,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网络语言”(Netspeak)或“计算机中介语篇”(Computer-Mediated Discourse:CMD)。在英语环境中,除Google和Yahoo等十分流行的搜索引擎之外,“我的空间”(MySpace)和“脸谱网”(Facebook)等社交网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SNS)也深受人们欢迎。语言学界和社会学界对CMD的研究一直很活跃。研究方法和视角多样,跨学科特征明显。作为英语国家十分流行的一种交流网站,“脸谱网”具有显著的特征:交流者数量多,目标群体独特,使用地域广及曝光率较高。虽然媒体对它的报道层出不穷,学术界对这一网站(SNS)及其语言的系统理论研究却不多见。现有的研究大多基于一些表面现象或媒体报道中出现的数据,实证性研究或案例研究较少,对“脸谱网”语篇特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技术因素的解释性研究和CMC对语言使用者角色和身份的影响的解释性研究更少。本文主要研究“脸谱网”语篇的语言学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解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和技术背景以及新的交流形式对人们角色和身份的影响。全文共分七部分。第一部分系统介绍了CMC与CMD的特点与地位,并详细介绍了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脸谱网”。第二部分简要回顾前人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对“脸谱网”的多项功能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每项功能进行解释,交流者在利用这些功能时所使用的语言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第四部分以真实材料为依据对“脸谱网”语篇的语言特征进行详尽分析。第五部分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分析探讨“脸谱网”语言特征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技术因素以及CMC对人们角色和身份的影响。本部分运用社会语言学家戴尔·海姆斯(Dell Hymes)的言语事件构成要素理论——SPEAKING Theory探讨“脸谱网”语篇特征产生的根源,并借鉴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的媒介理论探讨媒介演化与语言交流形式之间的内在关系,解释“脸谱网”语篇中出现的新的语言形式和现象。第六部分概括总结全文内容。第七部分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本论文研究发现:网络新词与交流者语言能力和交流能力的提高有直接关联,新的技术,如计算机科学、虚拟现实以及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为交流者提高其语言交流能力提供了硬件和技术支持。语言信息的形式与内容与交流者的自身特点、群体特征以及预设语境密切相关:学生是“脸谱网”的最大群体。因此,语篇的内容多以学习、课程、假期等学校相关的话题为主;电子时代的到来使信息共享(information sharing)在虚拟空间中进行成为可能,但学生有限的空闲时间与网络提供的无限的信息之间的矛盾导致交流者交流的即时性与短暂性,使语言的准确度和信度降低。于是,“脸谱网”语篇中的语言不规范现象频频出现,为高效顺畅的交流带来障碍。同时,媒介的演化使人们交流的多模态化成为现实。图像、录像、Flash等媒体的广泛使用大大地弥补了自然语言的不足,使交流更加视觉化。由于交流者的交流不再受地域限制,交流空间得以极大延展。在这种非面对面(non face-to-face)的交流中,人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自由,网络新词(Internet Neologism)与粗俗语(Abusage)频繁出现。与面对面交流相比,网络交流需要更多硬件的支持。信息的传递需要键盘与屏幕,也需要更多时间。这促使人们改变语言的表达方式,以便使交流更加省时省力,于是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语类型态——书面-口语(written-speech)。CMC在改变人们交流形式的同时,也在改变语言交流者的角色和身份。网络的互动性使交流者的角色变得多元化。多数情况下,信息的传递者可能同时是该信息的作者或读者,因此扰乱了交流者对自我身份的定位。信息共享的相对自由使作者与读者语言信息的产权与所有权问题变得模糊甚至混淆。尽管有诸多问题,CMC正日益为人们提供更加宽广的社会交流面,而新的交流媒介和交流方式也将塑造新的语类型态和语言交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