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经济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中物价、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成为货币政策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剧烈的物价波动问题始终与高速增长的经济运行相伴。在物价与经济增长波动的背后我们发现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供求状况有了明显的变迁,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以及外汇管理体制对货币供给函数的冲击正逐步成为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对货币供求状况的比较和判断后我们发现与实证估计的货币需求函数相比,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供给存在着显著大于货币需求的超额现象,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与超额货币供给问题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在Wicksell货币均衡模式、外生货币供给以及货币供求非均衡建模等几种较为严谨的度量方法进行估计后,证实了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超额货币现象的事实;同时,对不同层次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非均衡模型的估计显示,以货币供求函数的比较为评判标准的超额货币问题在货币M 2层次表现的较为突出,而在货币M 1层次却并不存在一些较为太明朗的证据。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严谨的计量检验显示,我国经济运行中超额货币现象的形成不但与外汇管理体制相关,而且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密不可分;而在货币M 2的超额增长问题上,准货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行的外汇结售汇体制强制将大量的外汇集中于货币当局,造成了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推动了广义货币的超额增长。另一方面,经济社会体制方面的改革使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的收入和支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不确定性,而不完善的金融体制限制了微观经济主体流动性的可获得性,因而,产生于改革之中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约束问题成为推动我国居民进行大量预防性储蓄的重要原因,这进一步推动了准货币并进而促进了货币M 2超额现象的发生。超额货币的存在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了严峻挑战,要有效实现货币政策对物价、失业和产出的调控,货币当局不但要对货币供给实施有效控制;同时,货币与物价和产出之间也必须存在稳定的统计关系,这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得以有效调控经济运行的两个基本条件。但在我国经济运行中,盯住汇率制度和强制结售汇制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流动性约束和预防性储蓄行为使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强,并产生大量的超额货币,弱化了货币M 2、物价和产出之间的经济联系。超额货币的形成与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密不可分,从长远的角度看要彻底解决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超额货币问题需要逐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提高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从当前的经济形势出发,要减小我国经济运行中超额货币的影响,需要货币政策与其它政策手段相配合,改善微观经济主体的消费、投资和储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