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作为课程的物质载体,是影响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每一轮课程改革都会涉及到教材的变革。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出台,传统“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教材呈现出“一标多本”的现象。教材不再是教师和学生必须依赖和掌握的“圣经”,而是实现课程目标所使用的工具与手段。“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教材观的转变已深入人心。新教材观的形成,赋予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权利的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处理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然选择。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以及新教材编制存在的缺陷,在教学中,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使用及“二次开发”已得到部分一线教师的重视,并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已取得切实的成绩。如此,对弥补教材的内在缺陷,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深远意义。但是,不可否认,仍有一些学校的教材“二次开发”的效果不尽人意,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而要想教师在教材“二次开发”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顺利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必须从教师教材“二次开发”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教材“二次开发”不同于传统的“备课”,它不仅存在于课堂教学前,也存在于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之后。由于笔者所学专业的需要以及教学实践实习的经历,本研究最终选取了广西Y中学为研究对象,以思想政治学科为切入点。运用课堂观察、文本分析、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研究发现该校思想政治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在课堂教学前准备不够充分,课堂教学中实施不当,课堂教学后缺乏反思。这些问题的存在,教师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除此之外,当然还有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作用。故本研究紧接着从教师、学校、社会三个角度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教师教材“二次开发”的顺利开展,同样需要各方主体的配合,故最后根据问题及原因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结论:对提高教师教材“二次开发”能力,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材“二次开发”的原则、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探索,同时从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外部保障机制的健全三个方面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材“二次开发”提出的反思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