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与“临时建筑”——从当代文学的两个截面说起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zsxf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一文中提出了“寻根”的命题,试图将文学从政治话语中抽离出来,从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探索现代性,并重获自信。“临时建筑”是韩少功在1998年《公因数临时建筑以及兔子》一文提出的概念,是他在意识到文学的悖论之后,为其寻找的一处避所。前者面向文化,后者面向文学本身,他们可以看成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两种不同的审美追求。本文并不专门讨论韩少功的文学理论,也不专门讨论“寻根文学”这个流派,而是以寻根文学为切入点,以这两个命题为两个截面,分析当代文学的发展逻辑和纹理,讨论文学向艺术的艰难回归。  本文的第一部分讨论文学无家可归后的选择,肯定“寻根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同时也讨论“寻根文学”走向衰落的原因,即文化寻根的历史局限性,认为迷失的寻根和寻找的迷失,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两条暗流。第二部分跳出文化寻根的圈子,从先于文化的几个方面为寻根找寻可能,如原始思维、人性、本能、理性和宗教,肯定他们的可能性,同时也认为将文学之根置于某一实体,在文学之外寻根,就难免落入独断主义的桎梏,从而让文学失去其自身的生命力。第三部分专门讨论“临时建筑”,认为它是对独断论的怀疑和修正,是作家在寻找艺术本真过程中的自我觉醒,是艺术在面对虚无主义时的自我拯救。同时也提出“临时建筑”具有永恒性,如果执着于“临时”就会再度陷入到虚无当中,认为临时建筑之永恒就是文学作品所摄入的文学之真,在最后,尝试引用现象学,对“临时建筑”与“寻根”的关系做出解释,此二者很容易让人们误解是“房子”和“大地”的关系,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会将艺术置于困境之中。在现象学意义上,前者不过是后者的敞开,就像浪花之于水,将根生命化,而非偶像化。  文学寻根应是打开文学之真的过程,而非结果。作家呼吁的根和精神家园不无意义,但是不应冒充为根本身。再好的根和家园只能算是临时建筑,而非永恒居所。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摄入永恒的临时建筑,即有现实意义,又有永久意义。
其他文献
  贾平凹、余华可以看作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以一种比较的视域,向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寻找写作资源的两个代表性作家。基于一种传统的文化底色,贾平凹把和谐作为他的作品
根据现代语言学同音词与多义词分化的理论,编纂词典时,必须将形同音同但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词和形同音同意义上虽有差别,但不需要分别处理的词区别开来。一般说来,前者要分立词
汉字从仓帝初创至今,其字形与其所记录的音、义诸方面都有变化。其中,意义方面发生的变化最为瞩目。与先秦时代相比,现代汉语中一形专属一义的现象较少见,大部分都是一形兼具多义
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课程教学,重新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内容都能引起学习兴趣;把教学过程组织成为学生学习自我完善的循环过程,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因其创作“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论界对贝娄的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并日益丰富,其中
路遥的作品具有浓郁的人情美,本文就以人情美为出发点,对路遥创作的道德倾向的成因、表现及意义做一较为系统的论述。 社会文化转型时期的时代背景、陕北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
  本文阐述了小说在其本原上通俗化与大众化的美学特征;解释了小说正是因为具有和影视剧之间的可通约性,所以和影视剧这一当下的大众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论述了尽管小说和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要求也不断提升.建筑装饰工程具有技术性、专业性与艺术性,是建筑工程施工建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关键且
本文所论述的题目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美学精神”。启蒙文学萌芽于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近代文学改良运动中,兴起于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社会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一种
西方女性主义对中国当代女性写作的复苏、蜕变和繁荣起到了启发和促进的作用。它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作为女性的理论对于所有女性都具有的一定的真理性,也和二十世纪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