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的“现代化”和现代主义的“现实化”——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创作艺术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mly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因其创作“对当代文化赋予人性的理解和精辟的分析”于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评论界对贝娄的研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并日益丰富,其中亦贯穿着有关贝娄的艺术创作属于何种“主义”的讨论。多元复杂的当代世界和文论发展要求我们走出“二项对立”的分析模式,用辨证发展的眼光进行评论,而不是简单地给某个作家或作品贴上“XX主义”的标签。 贝娄是一位适应历史发展的伟大作家,他的文学创作艺术追求“奇特的脚穿奇特的鞋”的表现形式,力求采取一种最佳的结构和叙述语境来表达主题,即把现实主义的冷静、细致、客观的观察和现代主义的深层心理分析结合起来,并借鉴和吸收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贝娄拓展了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空间,从存在主义哲学这一高度进行民主、自由的思考,同时借鉴一系列纷繁复杂的现代创作手法如意识流、黑色幽默等把握现代文明中人类的命运,思考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使现实主义“现代化”;另一方面,贝娄没有像其他现代主义文学家那样以艰难晦涩的文本表现人类的生存困境及对生命意义的探询,而是着力在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下去反映这一现代性命题,使现代主义“现实化”。深入反映了西方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趋势,展示了这位文学巨匠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以及文学对现实生活的无穷表现力!
其他文献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学研究成为20世纪末重大的学术课题,且至今为止尚无定论。长期以来,由于其不足之处较为引人注目,所以人们往往简单地把他们从根本上予以否定。在我
  本文对未完成的“女性”生产——性别视阈在中国的发展及其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探索了在中国“性别”是怎样作为一个问题被提出的,并分析了中国的“女性”生产是否已经完
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是19世纪美国文坛的一枚鬼才,以神秘故事和恐怖小说而享负盛名。一生命途多舛,因此对死亡题材的描写有着极其深刻乃至病态的迷恋。其笔下的人
自《经典释文》行世以来,对其音切义注的利用研究一直覙縷不绝.如唐代张参《五经文字》、何超《晋书音义》、宋代贾昌朝《群经音辨》以及《九经直音》等,均将《释文》的文字
  贾平凹、余华可以看作是中国新时期小说以一种比较的视域,向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寻找写作资源的两个代表性作家。基于一种传统的文化底色,贾平凹把和谐作为他的作品
根据现代语言学同音词与多义词分化的理论,编纂词典时,必须将形同音同但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词和形同音同意义上虽有差别,但不需要分别处理的词区别开来。一般说来,前者要分立词
汉字从仓帝初创至今,其字形与其所记录的音、义诸方面都有变化。其中,意义方面发生的变化最为瞩目。与先秦时代相比,现代汉语中一形专属一义的现象较少见,大部分都是一形兼具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