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国家方针政策、发展战略等多种因素影响,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拉大。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城乡差距并没有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而缩小反而出现持续扩大的变化。城乡差距问题是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不只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建国初期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工农产品“剪刀差”价格机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偏斜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等城乡差别的二元社会体制造成了城乡差距的固化。城市居民是既得利益的获得者,他们对社会资源的控制以及行动的能力和可能性明显高于农民,而这些差异又通过权力资源的积聚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安排。农民群体尽管人数众多,但由于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从而不能积极有效地影响、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实施以及纠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本文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对我国城乡差距的基本状况、形成根源和对策建议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首先对政策的含义、政策的非中性的相关影响因素等理论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面对不同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国家会制定具有一定的利益偏向性或非中性的政策。其次,从总体上分析了当前城乡居民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权利上的差距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造成这种现状的政策性根源。文中提出造成城乡差距固化的根源是建国后选择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以及由此形成的城乡差别的户籍、社会保障、财政税收等管理体制;而当前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则归咎于城市偏向政策的惯性持续影响。最后,本文从调整国家政策和提高农民群体政治参与能力上,对解决城乡差距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策建议。城乡差距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到改革的许多方面,需要一系列持续不断的配套改革。因此,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理论和具体实践中更深入不断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