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依据壮医药理论的指导,结合现代制药工艺技术,将白背叶根汤剂研制成配方颗粒。研究该配方颗粒的成型工艺,并建立质量标准、考察质量稳定性、进行体外抑菌试验,以期为白背叶根配方颗粒的合理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1.制备工艺研究提取工艺研究,以总黄酮含量为评价指标,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作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工艺,进行验证试验后确定醇提取工艺。以加水量、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优化水提工艺。依据临床汤剂煎煮方法制备白背叶根标准汤剂。干燥工艺研究,以物料干燥后的外观性状为考察指标,考察喷雾干燥工艺的进风温度、药液的相对密度、物料流速等参数,优化喷雾干燥工艺。成型工艺研究,以喷雾干燥后得到的干燥粉末为原料,用干法制粒法制粒。放大中试,按照已经确定的工艺流程,进行6批放大中试生产。2.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参照《中国药典》的相关方法,对白背叶根配方颗粒进行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进行检查。采用薄层鉴别方法,对白背叶根配方颗粒开展薄层鉴别研究;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HPLC法建立白背叶根根配方颗粒指纹图谱。稳定性考察,开展白背叶根配方颗粒的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3.白背叶根配方颗粒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本课题采用梯度稀释法考察白背叶根配方颗粒对金葡菌、金葡菌(耐药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1.制备工艺研究最终优化出的醇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为65%,料液比1:8,提取提取时间1h,提取两次。水提工艺为:第一次加入9倍量的水,第二次加7倍水,每次提取30min。喷雾干燥最优工艺参数为:药液相对密度:1.12(70℃);进风温度:182℃;排风温度120℃;物料流速:17rmp。成型工艺为:干法制粒工艺参数为:辊轮压力为0.5 bar,送料速度4.5 rpm,制粒转速35.2 rpm,压辊转速18 rpm。六批中试样品均符合颗粒剂项下的相关规定。2.质量标准研究结果6批白背叶根配方颗粒中试样品粒度、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均符合颗粒剂项下的相关规定。建立的白背叶根配方颗粒的薄层鉴别方法鉴别条件良好,专属性强,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了含量测定方法。芦丁浓度与吸光度在0.0035-0.0209m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标准曲线方程为:y=-0.0099+0.0450x,r=0.999492。精密度试验RSD为0.138%,重复性试验RSD为1.52%。稳定性试验RSD为1.65%,平均回收率为98.29%,RSD为0.80%。指纹图谱研究结果检测波长254nm,柱温35℃,流速0.8ml/min,进样量10μl,以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8批样品共有6个特征峰,共标定出1个活性成分,峰6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经过连续6个月的质量稳定性考察,6批白背叶根配方颗粒的粒度、水分、溶化性、黄酮含量等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3.白背叶根配方颗粒的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白背叶根醇提配方颗粒对金葡菌、金葡菌(耐药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5.63、15.63、62.50、12.50、15.63、15.63mg/ml;水提颗粒对金葡菌、金葡菌(耐药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15.63、62.50、250.00、62.50、31.2515.63mg/ml;而标准汤剂对金葡菌、金葡菌(耐药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31.25、31.25、12.50、250.00、62.50、31.25mg/ml。结论:白背叶根配方颗粒加工工艺参数明确,工艺稳定可行,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所制定的质量标准能准确地对白背叶根配方颗粒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分析,能有效控制该制剂质量。白背叶根醇提配方颗粒的抑菌效果优于水提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水提配方颗粒和标准汤剂的抑菌效果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