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患儿肝纤维化及肝硬化期肝脏病理改变,分析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临床病理特点,提出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评分方法并提示预后,同时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促纤维化通路中TGF-β1、P-Smad3等通路蛋白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1、收集尸检患儿肝组织标本6例、胆道闭锁患儿行Kasai术时肝活检组织30例,胆道闭锁肝硬化患儿行肝移植手术时自体肝组织18例,采用HE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检测门管区病变范围、纤维间隔增宽程度、假小叶数目、炎细胞浸润程度等,同时收集胆道闭锁患儿临床肝功能等血生化指标,探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分级方法,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肝功能的关系。2、收集胆管扩张患儿术中肝组织20例、胆道闭锁患儿Kasai术时肝活检组织20例,胆道闭锁肝硬化患儿行自体肝移植手术时自体肝组织20例,采用HE和免疫组化等技术分别检测各组患儿肝组织纤维化情况以及肝内TGF-β1、Smad2、Smad3、P-Smad2、P-Smad3、Smad4、PAI-1的表达情况,结合“BA肝纤维化分级标准”探讨各通路蛋白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进程的作用。结果:1、⑴.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进程可分为0-6级,尸检组归为0级,Kasai组患儿肝标本大部分在1-3级,1例出现假小叶归为4级,移植组患儿为4-6级。0级无异常纤维组织增生;1级门管区纤维组织增宽至3倍大小,界板可见,炎细胞轻度浸润,P-P区轻度增生;2级纤维化继续加重,3级门管区增宽>4倍,界板模糊坏死,P-P区重度增宽;4级假小叶出现,肝纤维化进展至硬化期,门管区增宽至无法界定,至6级时纤维间隔弥漫,大量瘢痕形成。0-4级门管区及P-P区纤维组织增宽面积具显著差异(P<0.05),胆管反应逐渐加重;4-6级以假小叶和间质病变为主,假小叶数量逐渐增多,炎细胞、纤维细胞等活性下降,胆管反应逐渐消失。⑵.BA患儿0-6级肝纤维化逐渐加重,肝功能逐渐下降。2、胆扩组肝内偶见纤维组织增生,Kasai组肝内可见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桥接纤维化显著,移植组可见大量纤维瘢痕组织。Kasai组TGF-β1、Smad3、P-Smad3及PAI-1含量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随着TGF-β1、Smad3、P-Smad3及PAI-1升高肝纤维化逐渐加重;P-Smad3促肝纤维化作用显著,其含量变化与肝纤维化进展密切相关;移植组TGF-β1等通路蛋白含量均少于Kasai组,随着肝硬化加重逐渐减少。结论: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病理改变显著,本研究制定胆道闭锁肝纤维化分级标准较好地体现了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实际情况,处于3级以上预示患儿已有肝硬化倾向,提示预后不良;同时随着胆道闭锁患儿1-6级肝纤维化加重,肝内TGF-β1通路中TGF-β1、Smad3促纤维化作用逐渐显著,P-Smad3与肝纤维化进程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