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脱嵌与博弈壁垒:建筑工地的孤岛隐喻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_118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劳动过程进行的一项田野研究。笔者以武汉某地铁施工工地为调查地点,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试图说明建筑工地是如何呈现出“孤岛”的特征,以及形塑其中包工头和农民工的劳资关系、互动模式的。建筑工地在物理空间上被利用围挡、围栏等与城市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隔离使得工地之外的城市得以维持其景观的完整性,之内则被认为是残缺的、未完成的、进行中的部分。如果这种物理空间的割裂是“孤岛”的表征,那么关系脱嵌和博弈壁垒更能说明孤岛的实质:关系脱嵌指工地上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是被阻碍的,他们在城市中叶面临身份、权利和待遇的不平等地位,因而既处于与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暂时断裂状态,也无法讲自身关系网络延伸入城市,处于一种关系的脱嵌状态;博弈壁垒意在说明在工地的孤岛之上,包工头和农民工的博弈关系较难受到各种外部力量的影响,他们行动的各种策略和资源都来自工地之上,依赖关系网络和人情法则的理解与具体运用,而外部力量如国家力量和经济力量难以改变他们的互动模式。研究进一步发现,工地孤岛之中包工头和工人之间存在两种互动模式,即庇护-依附的关系和控制-抗争的关系。包工头对农民工的庇护是一种维持工地劳动力数量的有效手段,而农民工对包工头的依附,则是一种基于生存理性的的考量,庇护-依附的关系维系了一个临时的生产共同体。控制-抗争的互动模式中,包工头一般是诉诸于隐形的共识性契约和赠与恩惠,来获得对工人的控制和管理的合法性,而农民工在争夺利益、反抗剥夺时则更多诉诸充满乡土文化特质的人情法则与关系网络。
其他文献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辽宁省凭借"亚太—东北地区""东南沿海—营口—欧洲"两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在全国多式联运工作进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典型代表作用。通过对"一带一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现象和中间环节,是当前改革的热点问题,而城中村最为重要的问题是人的问题。农民工群体——这个占城中村人数最多的群体,众多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着急剧的社会转型,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中国家庭环境也同样经历着动态的变迁过程。在传统家庭伦理逐渐褪色,现代家庭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