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劳动过程进行的一项田野研究。笔者以武汉某地铁施工工地为调查地点,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试图说明建筑工地是如何呈现出“孤岛”的特征,以及形塑其中包工头和农民工的劳资关系、互动模式的。建筑工地在物理空间上被利用围挡、围栏等与城市的其他部分隔离开来,隔离使得工地之外的城市得以维持其景观的完整性,之内则被认为是残缺的、未完成的、进行中的部分。如果这种物理空间的割裂是“孤岛”的表征,那么关系脱嵌和博弈壁垒更能说明孤岛的实质:关系脱嵌指工地上农民工的社会交往是被阻碍的,他们在城市中叶面临身份、权利和待遇的不平等地位,因而既处于与乡土社会关系网络的暂时断裂状态,也无法讲自身关系网络延伸入城市,处于一种关系的脱嵌状态;博弈壁垒意在说明在工地的孤岛之上,包工头和农民工的博弈关系较难受到各种外部力量的影响,他们行动的各种策略和资源都来自工地之上,依赖关系网络和人情法则的理解与具体运用,而外部力量如国家力量和经济力量难以改变他们的互动模式。研究进一步发现,工地孤岛之中包工头和工人之间存在两种互动模式,即庇护-依附的关系和控制-抗争的关系。包工头对农民工的庇护是一种维持工地劳动力数量的有效手段,而农民工对包工头的依附,则是一种基于生存理性的的考量,庇护-依附的关系维系了一个临时的生产共同体。控制-抗争的互动模式中,包工头一般是诉诸于隐形的共识性契约和赠与恩惠,来获得对工人的控制和管理的合法性,而农民工在争夺利益、反抗剥夺时则更多诉诸充满乡土文化特质的人情法则与关系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