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国际分工的细化,一国(或地区)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已经跨越了国界的限制,中间品贸易的规模也日益扩大,使得以跨境原则核算国际贸易规模的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法出现了“统计假象”等弊端。因此,借助国际投入产出法对各国国内价值增值部分进行测算的增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越来越受到认可与重视。而中国自入世以来,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也均得到了高速发展,但由于加工贸易在中国贸易体系中占据了近半壁江山,故现行的传统总值贸易统计方法大大高估了中国真实的贸易规模与利得。基于此,本文将在增加值视角下对中国制造业的贸易规模与竞争力进行研究与分析。本文首先借助国际投入产出法对中国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澳大利亚、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的进出口贸易规模从整体和行业两个层面进行了重新测算,并与传统总值贸易规模进行了对比分析。其次,本文又运用贸易竞争力TC指数对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的竞争力水平进行了重新测算。再次,本文选取了要素禀赋因素、经济规模因素、行业技术因素、外商投资因素及实际有效汇率因素五大指标对影响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各因素的作用效果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增加值贸易统计下的中国制造业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均远远低于传统总值贸易统计下的值,同时低技术与中低技术两个层次的制造业仍然占据中国制造业的主体地位。第二,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贸易竞争力呈现着先不断增强而后减弱继而恢复平稳增长的特点,其中低技术和中低技术制造业的竞争力较强,而中高和高技术制造业较弱。第三,目前除了劳动力要素对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外,资本要素、经济规模、行业技术、外商投资及实际有效汇率因素均未对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产生较大的积极效果,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竞争力的进一步增强。因此,本文从改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激发生产要素潜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引进外商投资与稳定汇率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