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长期雌激素刺激同时无孕激素拮抗等机制。同时,他莫昔芬(tamoxifen TAM)作用后,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是,目前对于TAM引起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关于染色体重组复合物的研究日益增多,具有抑制DNA合成的作用,故其突变低表达能够促进细胞无限分裂,进而发展成癌。ARID1A(AT-richinteracting domain containing protein,又称脑蛋白120、SMARCF1、p270等)是染色质重组复合物之一,同时作为抑癌基因,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存在突变。目前对于ARID1A的结构研究较多,对其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检测ARID1A、ERα、ERβ、PR、P53在子宫内膜癌细胞(高分化Ishikawa、中分化HEC-1A及低分化KLE)中的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TAM及雌激素(estrogen E2)处理后子宫内膜癌细胞中ARID1A、ERα、ERβ、PR、P5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变化,探讨ARID1A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中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实时定量qRT-PCR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HEC-1A、KLE)中ARID1A、ERα、ERβ、PR、P53mRNA的表达水平。2应用实时定量qRT-PCR法检测TAM及E2依据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处理细胞后ARID1A、ERα、ERβ、PR、P53mRNA的表达水平。3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子宫内膜癌细胞株(Ishikawa、HEC-1A、KLE)中BAF250a、ERα、ERβ、PR、P53蛋白的表达水平。4应用Western-blot法检测TAM及E2依据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处理细胞后BAF250a、ERα、ERβ、PR、P53蛋白的表达水平。5应用流式细胞学测定TAM及E2依据不同浓度及不同时间处理细胞后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1ARID1A、ERα、ERβ mRNA及蛋白在三种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经过TAM或E2处理后,ARID1A、ERα、ERβ mRNA及蛋白表达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P <0.05),而PR、P53mRNA及蛋白在三种子宫内膜癌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经过TAM或E2处理后,PR、P53mRNA及蛋白表达量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均低于其在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P <0.05),呈时间-剂量依赖性。2经过不同浓度TAM或E2在不同时间处理三种子宫内膜癌细胞(Ishikawa、HEC-1A、KLE)后,三种细胞均表现为G0/G1期缩短,S期延长,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及处理时间的延长,G0/G1期逐渐缩短,S期逐渐延长(P<0.05)。结论:1TAM或E2处理子宫内膜癌细胞后ARID1A、ERα、ERβ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其在未经药物处理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而PR、P53mRNA及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未经药物处理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2TAM与E2可能通过下调ARID1A的表达而引起子宫内膜癌的发生,而且ARID1A的下调可能与ER、P53存在一定相互作用关系。3经TAM与E2处理后子宫内膜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均表现为G0/G1期缩短,S期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