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的运用,从技术角度为共享经济模式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一些知名共享经济平台相继崛起,如Uber,Airbnb等,带动了共享经济迅速发展,席卷全球。目前来看,共享经济模式一方面成指数式增长态势给线下传统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另一方面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通过暂时性的使用权转移,使需方通过低支出享受到更多的服务,供方对闲置资源进行再利用获得收益。因此,对共享经济模式法律风险进行研究是具有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在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发展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模式,就是将社会上的闲置剩余资源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手段,重新投入经济领域进行市场交易,产生经济价值、创造社会财富的经济模式。但是,新兴的商业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些社会问题,一些法律尚未进行规制的空白区。例如,共享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可能逃避了一些应负担的税收、社保等义务,这对传统经济来说构成了不公平竞争;由于对平台上收集的信息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甄别,可能会发生侵犯消费者利益的情形,同时由于法律的空白,不能对责任承担主体进行明确;此外,共享经济模式依赖大数据的特点可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如,利用大数据优势获得行业垄断地位造成产业壁垒,积累的海量供求数据可能会泄露个人隐私或其他利益,甚至还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由于面对新生事物时,监管者对监管对象的认识需要经历一段时期,并且法律的滞后性也为政府的监管和法院的裁判带来些许困扰;另外,又因为共享经济模式中内部主体的法律定性不清、权责界定不明,所以共享经济模式中存在很多的法律风险,而对于这些风险的监管、防控以及规制也都是一道道法律难题。面对共享经济模式自身的法律风险与一系列法律难题,本文将从对共享经济模式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探析,剖析其法律结构关系,并结合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暴露出的监管漏洞,提出对共享经济模式法律风险预防的相关建议,从而促进共享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