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金融业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上市的方式改善公司治理,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上市必然会涉及到对新股发行的定价问题,通常IPO发行价格会显著低于上市首日的收盘价,这一现象即为IPO抑价。该现象的存在实证上无可厚非,但理论解释却充满诸多分歧。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与案例分析,客观描述自1999年以来我国银行股首次公开发行中存在的IPO抑价现象,研究各种影响因素与IPO抑价之间的关系,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利弊,并提出改善IPO抑价水平的政策建议,为后继银行的上市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本文在对国内外IPO抑价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以及商业银行估值方法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结合银行这一特殊行业的特征提炼出与银行股IPO抑价相关的影响因素,然后从样本整体出发,分析发行定价方式、二级市场走势和上市首日换手率对IPO抑价的影响,接着对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案例对比研究,分析公司治理结构、财务状况等因素与IPO抑价的关系。通过研究本文发现:(1)较之询价制的单独使用,询价制和全流通的配合反而提升了IPO抑价程度;(2)IPO抑价程度主要取决于二级市场;(3)公司治理结构和财务状况对银行股IPO抑价程度的解释能力有限,投资者更看重的是银行的投资风险和发展前景;(4)国有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引入战略投资者是利大于弊的。
最后,针对上述现象,本文分别从监管者、发行人(银行)、承销商和投资者四个方面提出改善IPO抑价程度的政策建议。对监管者而言,应该积极建立健康有序的二级市场,完善立法监督体系;承销商则应该提高对股票的定价能力;投资者应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使投资理念日趋理性化;而对银行而言,引入战略投资者只是手段,更重要的是借用其丰富的经验改善银行的产权结构,解决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提升我国银行的竞争力,才能真正维护金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