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研究广涉众多学科,尤其是在认知语言学领域。然而,从认知视角对隐喻及其翻译进行的研究仍是一个有待探索的新领域。本论文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图式理论,认为隐喻具有丰富的经验基础,隐喻可从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和文化图式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因此,本文将概念隐喻理论与图式理论运用于《庄子》的三个典型英译本中,以再现原文的隐喻特征为原则,试图从认知视域探讨在英译本中再现汉语原文中隐喻特性的途径。本研究首先回顾了隐喻和《庄子》的研究现状,接着,对概念隐喻理论和图式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同时,阐述了两者运用于隐喻翻译分析的可行性。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源自人们的涉身体验,隐喻通过从来源域到目标域的跨域映射得以生成,其本质是一种认知行为而非修辞手段。该理论有助于实现对隐喻的透彻解读。图式理论认为,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语言、形式、内容和文化图式来理解文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原文的读者和译文的预设读者,也会运用到以上四个图式。该理论有利于译者全面解读原文内涵和把握译文的恰当性。因此,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图式理论,对《庄子》原文中的隐喻及其英译进行分析是具有建设性的尝试。作者分别选取汪榕培、梅维恒和沃森的三个典型英译本,将《庄子》全文的隐喻按其所涉主题分成七类,以再现原文的隐喻性为原则,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和图式理论,对《庄子》三个英译本中的隐喻译文进行全面分析。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汪榕培更注重《庄子》哲学内涵的译介,译文中多使用意译,释义;梅维恒倾向于使用归化策略以利于目标语读者对其译文的理解;沃森则较为贴切地传达了原文的隐喻特征。但每个译本皆存在一些翻译不当的现象。论文作者主张本国译者在英译带有隐喻特征的汉语文学作品时,可通过对原文隐喻的认知解读,从四个图式的层面入手,以此充分建立中西方共有图式的激发点,从而在英译本中再现汉语原文的隐喻特征,同时,又不失原文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