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anther, Thornburg (1998:756)指出传统推理理论的两大不足:(1)传统推理理论未能满意地解释听话人通常毫不费力地做出语用推理这一事实;(2)传统理论无法系统解释有关的推理模式和认知基础。本研究以言外转喻的核心假设为出发点—言语行为的属性从意义上与言语行为本身互代,言语行为指向其属性(Panther,2004:103-104)。立足属性操作本质,旨在通过对整合理论、心理模型等语言学其它领域方法论的借鉴与融合,从听话人解读角度出发改善言外转喻运作的宏观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属性加强联想”模式,对言外转喻微观操作作出说明,使其与原有的属性假说相比,对言语现象具有更强的解释力,与现有的言外转喻推理机制相比,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在理论精细化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简言之,本文的核心主要有两部分—属性加强联想模式的建构和言外转喻的系统分析。第一章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动因、目的、假设和方法等,初步提出原言外转喻中的不足。第二章在文献评述的基础上,对转喻理论的贡献、不足和可借鉴的方面做一概括。第三章理论框架对属性操作模式的建构做前期准备,对属性模式提供理论支撑,一方面要确保将要建构的模式能够有效补充和完善现有言外转喻推理存在的问题,为属性推理最简解读方案的根本理念提出做理论上的充分供给,另一方面要为属性操作的整体框架和具体步骤等各类具体制约条件和操作情况提供素材。第四章在基于前面几章论述的基础上,正式提出言外转喻属性操作模式,对言外转喻理论未尽之处作出符合思维发展轨迹和应用趋势的理据性论证,对整合理论的类属和整合空间的操作性程序给予修正和完善,指出类属空间是言外转喻操作的必然而并非是可有可无,整合是类属二次操作,对属性各空间内的具体操作做出细化说明,从而确立推理是认知语用视角下,听话人角度出发采用属性归纳加强联想的因果程序进行解读的根本性理念。继而,该模式被应用于对不同间接性语言现象的分析,以检验其解释力。进而,本文将言外转喻中涉及的一些操作领域—转喻连接力度和场境,都统一在属性操作模式当中。这一章内描写了外因素如语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意图说明属性操作中的突变现象与语境等因素的协商性,补充原言外转喻中的部分空白。第六章结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的优缺点。本研究立足言外转喻属性说法的具体操作层面,通过对类属思维惯势的合理性论证,补充修正了原整合理论中的类属空间操作不明的问题,以及整合程序不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确立的言外转喻解释间接言语行为是属性操作模式,该模式既可以用于原社会常规性言外转喻解释,更进一步地可以用于非常规转喻的解释方面。这是一个基于原模式且高于原属性说法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