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古以来,修养就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与儒家相比,是否具备修养论的资质也一直受到怀疑,但是只要承认修养与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我们就能发现庄子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修养思想。《庄子》的修养论主要由修养论的依据、修养论的途径以及修养论的发展及其影响三部分构成,《庄子》修养论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复杂的一面,本文以心与形为两个维度来对《庄子》的修养进行研究,系统梳理《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以来,修养就是中国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与儒家相比,是否具备修养论的资质也一直受到怀疑,但是只要承认修养与人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我们就能发现庄子的哲学中包含着丰富的生命修养思想。《庄子》的修养论主要由修养论的依据、修养论的途径以及修养论的发展及其影响三部分构成,《庄子》修养论既具有整体性,也具有复杂的一面,本文以心与形为两个维度来对《庄子》的修养进行研究,系统梳理《庄子》中的修养智慧。首先是梳理《庄子》修养论的形而上依据,即回答修养何以可能的问题。第一章分别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方面展开,形而上的内容侧重于对《庄子》哲学“道”的思想继承与发展梳理,《庄子》在“道”为本的基础上,探讨了道化下的世界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这些指向了对于生命本真思考。对于《庄子》的修养来说,“道”不仅是作为《庄子》思想的形而上基础,而且是《庄子》修养论何以能的重要依据,“道”不仅关乎修养的原因,也是作为重要的纽带贯穿于修养的整个过程。《庄子》的道在宇宙生成论上继承于老子的思想,并对老子的道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本论思想。形而下侧重于从心与形两个方面阐述《庄子》中所认为的“自然”。其次,在《庄子》修养的途径中,回答《庄子》为什么要修养,怎么修养,以及《庄子》内篇与《庄子》外杂篇修养上的若干差别。《庄子》的修养途径主要包括修养的原因,即分析造成“人化”的原因,以及修养所要达到的目标,其次对修养的原理中所涉及到的“化”的思维对修养进行补充。第三章主要通过对《庄子》心与形两个方面在修养意义上的概念含义来辨析《庄子》内篇与《庄子》外杂篇在修养内容与方式上的相同与差异,即通过对心形相关的“德”、“性”、“命”、“神”、“精”等概念的梳理,来分析《庄子》内篇与外杂篇在心与形在修养内容、修养方法和修养所要达到的境界上的相同与相异。最后一部分基于《庄子》的修养思想,简单阐述《庄子》内部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对道教修养上的启示、对佛教禅宗修养上的影响。虽然文章是从心与形两个维度对《庄子》的修养论展开论述,但对《庄子》修养的实际内容来说,心与形并不存在割裂的关系,而只是在具体的修养实践中,对心与形的两方面各有所偏重。此外,从对《庄子》修养论的分析中,可以学习到庄子及其后学在时代的鼎炉中,对如何安顿灵魂、安顿生命、实现精神追求以及树立价值观等问题所具有的独特的思考路径,而这些沉思与批判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依然具有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营造是民间叙事的经典题材。在中原古代营造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南侗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营造叙事。汉族文化与侗族营造叙事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人牲奠基”“工匠反制雇主”“神仙助人营造”三类母题。经过加工改编的侗族营造叙事文本呈现与当地风俗、事件、建筑等相结合的传说化倾向,具有纪实性、解释性、警示意义,及以人作为文本中心角色的叙事特征。南侗地区的侗族营造叙事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案例。
本文以战国时期为时间范围,以三晋地区为空间范围,通过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充分运用对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胡、狄、戎等少数族群进行研究。其中第一、二、三章为戎、狄、胡族源、分布的研究,第四、五章以宏观视角去探求整个战国时期族群的迁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透过胡狄的社会生活等方面去探讨战国时期戎狄的“华夏化”过程以及北方长城地带“边缘化族群”的融合。战国时期三晋地区的狄族主要是由春秋中晚期东迁而来的河西白狄构
个体的老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伴随着多种感觉与认知机能的衰退,而这些衰退表现在阅读过程中常表现为老年人特有的“阅读困难”症状,具体而言,在眼动上表现为阅读时间与注视时间增加,向前眼跳幅度减少,注视次数与回视次数增加,知觉广度缩小。但是老年人不同机能的衰退分别对阅读过程产生了何种影响,目前还不清楚。以往研究同时发现,对比度是一个影响视觉加工的重要变量,降低文本对比度将导致视觉提取上出现困难,这种困难
目的 分析蛇咬伤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三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60例蛇咬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蛇咬伤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肿胀消退时间、疼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患肢周径差、负性情绪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肿胀消退时间和疼痛缓解时间均早于对照组
现在还是未来?考量不同时间点上的损益来进行决策是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社会都时常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跨期决策中始终存在延迟折扣现象,也就是赋予未来收益更低的当前主观价值。如何助推决策者常怀远虑,追求长期高收益而不是当前的低收益一直是研究者致力解决的问题。愉悦使人目光长远,恐惧令人狭隘短视,超越快乐临近恐惧的敬畏情绪会对跨期决策产生怎样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三个实验逐步深入探究敬畏对跨期决策的影响及其心理机
抗日战争爆发后,晋察冀根据地建立,为保证党政军民的通讯联络、报纸发行等工作顺利进行,晋察冀边区邮政由此建立。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及时沟通了上下级、区内外、前后方之间的交通联系,支援了战争,为新中国人民邮政积累了经验。对晋察冀边区邮政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有利于从全国视角下研究晋察冀邮政与同时期其他根据地邮政的地域性差异,以此丰富对中国近代邮政史的研究。文
社会善念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善意关注、尊重并保护他人选择需要和权利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不仅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还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善念是亲社会领域新近提出的概念之一,自提出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低成本的亲社会倾向,相关研究也发现社会善念与亲社会有着类似的神经生理基础。自我控制作为个体有意识的对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进行调控的过程,被视为影响亲社会表达的关键
中华文明的演化是一个多元并进的过程,参与这一过程的,不仅有华夏文明,也有内亚文明,甚至还有外亚文明。推动这一共同路径发展的重要阶段主要是政权分裂、族群交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在传统语境中往往被描述为“五胡乱华”的激烈交锋。而直接承载这种交锋的主要是北方城市,尤其是文明过渡带上的边城。它们成为了多元文明的交汇区,平城即其一。战国时期,赵国在内亚族群的生活区域建制,雁北正式纳入华夏统治圈。入秦
三晋法家是春秋战国以来社会实现变革的重要力量,极大影响了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走向。他们的民生改革主张和变法实践,在中国民生思想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那么,三晋法家民生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各时期有哪些代表性思想观念?他们民生思想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应该如何评价他们民生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本文就以上问题分五个章节进行了粗略的探索。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三晋法家及其民生关注,就三晋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