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沧州经堂教育的发展及其区域特色对深化中国伊斯兰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经堂教育是中国伊斯兰教的传统宗教教育模式,自晚清民国以来,河北沧州成为华北、东北伊斯兰教传统经堂教育的中心。沧州经堂教育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经堂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忠君敬教”的传统在近代发展为“爱国爱教”的民族精神。经堂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较为稳定,受教派矛盾影响小,沧州经堂教育培养了众多经师,他们著书立说,汉译经典,尤以十三种汉译全本《古兰经》为特色。本研究在分析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尤其是华北地区经堂教育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田野,先后走访沧州及周边35座清真寺,对曾经开学的阿訇和现任阿訇以及海里凡进行访谈,搜集清真寺的匾额、楹联、碑文以及回族家谱等资料。在文献研读和田野调查结合研究基础上对沧州经堂教育的历史、现状进行分析,对其区域特色进行探讨,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沧州地区人文传统和沧州回族的来源、历史背景和移民特征。第二部分研究沧州经堂教育的历史,考察其兴起、发展和兴盛的历史过程及不同阶段的特征,分析其在教学宗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的变化。第三部分探讨沧州经堂教育的区域特色,考察其与儒家文化、回族精英互动的历史经验,在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汉文著译方面的区域传统。第四部分探究沧州经堂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可能的出路。沧州经堂教育的兴起与经堂教育山东学派同步,康熙年间成为山东学派华北地区的中心。经过一百年稳步发展,近代李正光、海思福等阿訇恢复“经汉并重”的学风,培养了“华北三杰”及王静斋大阿訇等一批人才,在人才培养和汉文著译方面超过同期的山东,成为山东学派后期的中心,并形成了以沧州为中心,与天津、山东北部数县为一体,覆盖华北、东北的影响范围。沧州经堂教育在“文革”时期遭到破坏,上世纪80年代得到恢复发展。21世纪以来,在世俗化的冲击下,出现了生源减少、师资浪费、经堂衰落的局面,一些阿訇和信众努力探索复兴经堂教育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