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小说翻译中的杂合研究(1898-1919)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tff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杂合”本是从生物学中借用的概念,随着多学科的交流与发展而被广泛引用到自然科学、语言学、社会学及人文学等不同的领域。虽然在不同学科中其汉语含义不尽相同,但均指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在交流过程中相互碰撞、影响而形成的新事物。后殖民翻译理论的兴起,使文学作品和文学译文中的杂合现象受到学术界的日益关注。在文学翻译中,原语和译语在语言、文学和文化方面的相异性,使得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两种语言文化系统都必须予以观照,这种既靠拢又偏离的特征正是译文杂合的具体表现。清末民初是翻译小说的收获时期。然而,由于受传统翻译理论所囿,学者们多从“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的角度去评价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杂合超越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赋予了传统译论以新的意义与内涵。因此,本文将从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实例中取证,以“杂合”这一新的视阈来重新审视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结论。尽管此时的译者们常出于特定目的而对原作进行重组,或着力将某些内容归化,但同时也保留了原作中的一些异质性成分。新质与旧质有机地杂合在译文中,使得译作既有别于原文,也与译语中的现有文学形式有所不同。不论在语言、文学或是文化的层面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呈现出杂合的状态。此外,杂合虽然是文学译文的客观特征与必然现象,但在各种历史因素的共时互动和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下,二十年间异质文化的走向经历了排斥到认同过程,译文的杂合度也明显呈现出由低到高的两个不同时段。
其他文献
国家环保总局提出了松花江流域节能减排休养生息十年的口号,这是十分正确的。在过去的20年中,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平均每年9%的速度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综
目前对于病程大于8周未愈的伤口都归为慢性伤口,而疼痛往往成为折磨这些慢性伤口患者主要因素.大量的研究证据显示疼痛不仅造成患者的机体痛苦,对伤口愈合也产生不良影响,影
期刊
本文从美国首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辛克莱·刘易斯早期代表作之一《鹰的足迹》选取部分文字进行翻译,旨在对文学作品的汉英翻译中应遵循的翻译原则应选择的翻译策略进行尝试性研
目的:观察龟羚帕安丸对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30例,两组均服用美多芭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龟羚帕安丸,疗程均为3个月,
目的 探讨医源性隐性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的观察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脊柱手术后发生医源性隐性脑脊液漏患者11例,通过了解手术过程、术后严密观察等进行原因分析及护理观察.结果 医源性隐性脑脊液漏的主要原因为:术中硬脊膜损伤未给予及时修补,术后的护理观察是及时发现病情的有效方法.结论 脊柱手术后密切观察病情,细心护理能及时发现隐性脑脊液漏发生.护士应根据脑脊液漏发生原因,积极采取各种护理措施
当我去年从美国回到中国,为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中国部工作的时候,所有美国的朋友为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向我祝贺,而所有中国的朋友和我的父母则问我,大自然保护协会是干什么的?
形成性评价的教学理念认为语言学习者应当能够通过获得相对准确和启发性的反馈,以了解自己特定阶段的学习状态。本着这一理念,重庆大学运用网络化英语测试系统作为对学生进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