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以其深邃、凝重的思想艺术风格而享誉世界文坛。历代小说家如亨利·詹姆斯、海明威、福克纳等对这位文学巨匠的艺术成就饱含崇拜和敬仰之情,并承认其惠益。约翰·福尔斯(1926-)是名噪当代英国文坛,并在世界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在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处于低谷的时期,他推陈出新,独辟蹊径,让文学界再次看到小说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生命力。《红字》(1850)是霍桑的经典之作,小说凝聚着作者独特的人文思想和高超的艺术成就。《法国中尉的女人》(1967)是福尔斯的力作之一,作品中蕴涵着小说家的自由人文思想和对文学创作的新见解。对这两部作品批评界已应用各种理论工具进行了多视角、多层次的探讨分析,评论著作和文章不胜枚举。然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这两部作品进行对比、对两位女性主人公寻求人性自由这个领域作深入系统的研究、以观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对同一主题的探讨,迄今还无人涉足。这篇对比论文旨在从对比中发现人类共同的生活本质,了解人类对自身文明的审视。这两部小说分别以女主人公海丝特和莎拉的特殊标签——“红字”和“法国中尉的女人”来命名,这其中就反映了作者的特殊用意。在崇尚道德和信仰的清教社会和维多利亚社会看来这是她们不洁的标志,应受的惩罚。然而她们却是坚持人性尊严、为了摆脱背负的传统道德枷锁、主宰自己的命运而奋力抗争的伟大女性。两部小说中始终贯穿着自由人性和文明传统的对立,并融有两位作者对道德与堕落、人性与非人性的思考与说教,这就<WP=6>奠定了对其进行对比的基础和意义。在对比中,本文运用女权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观点及其关于人性的论述作为理论基础剖析人物形象、透视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力图在文学批评和欣赏中引入科学认识。这篇论文的新意在于把压迫女性的社会根源及其罪恶本质揭露出来,把女主人公外在的反抗人性迫害和内在的人性寻求加以区分,并把性、爱情和社会角色作为人性求索的连贯整体来处理。本文的独到之处在于在对比中,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作为认识和批评的方法,在肯定两位作者同情人性利益和尊严的同时,指出《红字》中海丝特的塑造最后偏于保守和《法国中尉的女人》中对莎拉的刻画最后过于激进。此外,本文还有助于理解霍桑的思想困惑和莎拉的不同寻常的言行。总之,文章通过对比分析,使读者对两部作品的女权主题获得更为深入、更为全面的认识,这将有益于探讨两部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本文以“寻求自由人性”为核心由四个论述部分和一个总结构成,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披露清教社会和维多利亚社会普遍存在的人性奴役。两个社会都是推崇信仰和道德的社会,但是,社会人的完美却是自然人遭受摧残的结果和标志。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丧失了丰富多彩的人性,变成了僵死教条的活动载体。从小说中来看,主人公海丝特和查尔斯的婚姻都是没有爱情的金钱和地位的结合,他们的生活毫无生气和意义。丁梅斯代尔、海斯特、查尔斯、莎拉寻求人性利益所遭受的痛苦与折磨充分反映了传统道德机制对人性的禁锢。道德尊严的确立与人性尊严的毁灭说明了人性与文明的尖锐对立。第二部分,讲述海丝特和莎拉对侵害人性的社会道德约束机制和约束力量的抗争与反击。在小说中,海丝特和莎拉以人性尊严作为道德准则去审视整个文明社会的价值体系。她们被描述成独立、自由的新女性,富有<WP=7>智慧和力量,充满人性丰采和战斗气质。海丝特的具体反抗表现在在清教威压下拒绝说出情人的姓名,与清教势力争夺对珠儿的监护权和计划帮助牧师摆脱魔掌、建立幸福家园。莎拉的反叛表现在她两次故意招致“不洁”之名而放弃工作。第一次,她编造与法国中尉的丑闻,辞去了在塔尔博特家的家庭教师职位。第二次,她坚持去海边与密林,在她的雇主波尔蒂尼夫人看来,这是她继续“堕落”的表现而将其解雇。然而,莎拉却是故意冒犯社会价值体系,以获得完全的精神自由。在两位女主人公的内心深处,社会道德体制已受到了置疑和挑战。第三部分,探讨海丝特和莎拉的人性求索经历。这包括对性的感受与理解、爱情的追求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角色三个人性领域与人性发展阶段的论述。性的需要是人的自然要求,因而它的满足是符合人性的,从本质上讲,不能将其与“淫”等同。从小说中主人公对性的反应来看,它激发起主人公强大的人性活力,改变了主人公对自身与社会的看法并坚定了他们改变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炽热的爱情是纯洁而高尚的。追求真挚的爱情是这两部浪漫小说的核心内容。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早“已结为一体”,莎拉与查尔斯则“属于同一块石头”。海丝特为了与牧师团圆,忍辱负重,苦苦等了七年;查尔斯为了获得幸福的爱情,毅然放弃了一切,踏遍了天崖海角寻找莎拉。然而,他们的人性愿望是不可能在旧体制下实现的,最终以失败告终。最后,海丝特和莎拉——两位孤独者,都返回社会,找到了自己的社会位置和角色。海丝特多年后主动回到波士顿,戴上“红字”,抚慰当地居民、尤其是广大女性的内心创伤,消除她们的精神困惑,倡导